寶林茶室案釀4死 北市首度抽驗米濕製品「邦克列酸」結果曝
北市3月下旬爆發寶林茶室「邦克列酸」食物中毒事件,迄今造成4人死亡。本報資料照片
北市3月下旬爆發寶林茶室「邦克列酸」食物中毒事件,迄今造成4人死亡,衛福部食藥署日前宣佈6月起,邦克列酸列爲專案項目,最快8月公佈首次結果。不過,臺北市衛生局早於4月啓動首波抽驗,8日、10日、11日至傳統市場、麪攤、餐飲業及雜貨行等,抽驗共15件米苔目、粿仔條及河粉等米溼製品,檢驗結果均未檢出。
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長林冠蓁說明,寶林茶室事件後,衛生局即建立檢驗方法,首次針對米溼製品檢驗邦克列酸,這是第一波抽驗專案,接下來除了配合食藥署專案,也會列入衛生局年度計劃進行。衛生局每年都有米溼製品抽驗專案,項目包含食品添加物如防腐劑、漂白劑、微生物等,未來將納入邦克列酸。
衛生局表示,「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菖蒲柏克氏菌產生。該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另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邦克列酸。
衛生局說,人類可能因爲食用受邦克列酸污染的食物導致中毒;邦克列酸主要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主要症狀爲全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1至20小時死亡。
衛生局指出,產生邦克列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必須在特定條件下(中性、低鹽、溫暖且潮溼)纔會孳生併產生毒素,因此低溫、短期保存及酸性環境可有效抑制生長。
衛生局提醒,邦克列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預防是關鍵,請民衆不要食用長期存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購買溼的河粉、米粉、粿條和涼皮等,要注意保存期限及商家的儲存環境;若超過有效日期絕不再食用;烹調前再次檢視外觀,有無發黴或色澤改變等;若疑似食用含邦克列酸食品,建議應保留剩餘食品,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