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高溫下恐患慢性腎病! 研究:3類人風險最高
最新研究指出,暴露於高溫之下,可能導致非典型慢性腎臟病。高溫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極端高溫加劇,熱傷害所致的健康威脅,不容小覷。醫界研究發現,熱危害傷腎,進而可能讓非傳統慢性腎臟病上身,戶外工作者、中老年人、孕婦等,都是高危險羣,尤其孕期7至9個月的準媽媽,暴露高溫增加死產風險。臺灣有「洗腎大國」之稱,慢性腎病更盤踞國人十大死因;如何調適慎防,醫師給出什麼建議?
臺大公衛:暴露高溫可能造成慢性腎病增加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日前發佈最新研究,由臺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孝友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炎熱氣候可能提升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如農民等曝曬於戶外工作者、中老年人、孕婦,以及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都屬高危險羣,肇因於身體對熱調節能力下降、核心體溫上升較快有關。
何謂「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楊孝友指出,定義爲排除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發炎、結石等原因導致腎病。就過去相關研究報告提及,中南美洲採收甘蔗的蔗農,因氣候潮溼高熱,造成許多年輕農民罹患慢性腎臟病、腎衰竭。而臺灣腎臟病盛行率高,應與臺灣地理環境鄰近赤道,氣溫溼熱有關。
他表示,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農民非因高血壓、糖尿病造成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其危險程度比一般民衆高出5成,且有五分之一的農民有慢性脫水現象。分析全國健檢資料也發現,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更易受溫度上升影響,增加慢性腎臟病危險。研究發表已發表於醫學期刊。
COVID-19疫情期間,身着防護衣的醫護人員,除了內部溫度升高,因穿脫麻煩,減少飲水、小便次數。楊孝友研究團隊也發現,不少醫護反應容易暈車,隨後確認是熱傷害的前兆,且只要着防護衣一個下午,腎功能就顯著下降。
準媽媽也是高危險羣,避免增死產風險
楊孝友提醒,孕婦因生理變化,身體熱調節能力也會下降;根據團隊過去發表研究結果顯示,在懷孕第三孕期(7至9個月)暴露極端高溫,會增加死產風險,因此孕婦更需要預防熱危害。另外,營建工人、農民等高危險族羣應定期腎臟檢查。
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哲瑞表示,高溫環境下的工作勞動,如農民、建築工人等,可能在長時間高溫曝曬下,核心體溫上升,除了常見中暑、脫水等症狀外,甚至因造成腎臟反覆損害,可能罹患慢性腎臟病。
他說,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試驗,讓部分身穿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出操訓練前的軍人,嘗試食用冰沙,避免核心體溫上升,已奠定科學研究基礎。
核心體溫是指人體心臟、腦部及其它維持生命重要器官溫度,一般維持在37度左右。減緩核心體溫上升,食用冰沙效益比飲用冰水更佳;不過,星國研究食用冰沙的作法,能否普遍適用一般民衆身上,則仍有待商榷,況且目前民衆要隨手取得無糖份冰沙,實際上並不易。
極端高溫日趨成常態,張哲瑞提醒,留意天氣預報,若非必要儘可能減少熱曝曬,適時在樹蔭下遮蔽,或攜帶陽傘,準備水壺補充水分。若是在家中,當氣溫達33至35度,吹電扇只會愈吹愈熱,因此仍得有空調輔助。
此外,他也建議,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增加心血管功能,有助熱適應,並多攝取蔬果,以利營養均衡。
(本文出自2024.06.01《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