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爲何被國人拋棄?

寶馬慌了,正準備推出新一輪降價潮,應對“囚徒困境”。但這也意味着,將背刺消費者,重啓“價格戰”。

記得7月初,寶馬因卷不過,不想卷,退出了價格戰,旗下多款車型的終端售價回調了3-5萬元。

剛開始,這一動作的確提振了銷量,很多人擔心後續還會漲價,連夜跑去刷卡買車,4S店還不講武德,趁機要求顧客加價提車。

可好景不長,沒撐過一週,寶馬銷量開始斷崖下跌,最終8月份,寶馬汽車在中國銷售了34846輛,環比降28.81%,同比大跌42%,基本腰斬。

很多人說,還不錯啊,再不濟一個月也有3.4萬的量,但車企看的不是當下,而是趨勢。

7月份跌了接近12%,還能接受,但8月份這種跌法,寶馬是肯定扛不住的。

如果不做出改變,萬一9月份進一步腰斬,那麼寶馬在華這麼多年打下的江山,可能都要土崩瓦解。工廠、員工和經銷商,都要遭殃。

值得一提的是,寶馬的主要市場是中美德。2023年,寶馬全球交付了255萬輛車,而三大市場銷量分別爲82.4萬輛、39.5萬輛及28.1萬輛。

寶馬在中國的銷量,跟整個歐盟旗鼓相當,是“德國本土”的3倍左右。由此可見,中國人是有多麼喜歡寶馬,而寶馬又多麼看重中國市場。

但這一切,似乎在2024年出現了巨大轉折,中國消費者,也可以說是中國的中產人羣,正在加速拋棄寶馬。

到底爲什麼呢?我總結爲三點。

首先是國內新能源車新勢力崛起的速度太快了,卷價格、卷配置、卷產品力,能卷的都要卷一遍。理想、問界、蔚來等豪華新能源品牌,都是對標寶馬打的。

這些車我基本都開過,身邊換了車的朋友這兩年基本都在反映一個事實,BBA和國產新能源車的駕駛體驗的確存在“代差感”,現在人們主要是以“舒適、實用”爲主,而不是追求聲浪和機械動力學。

其次,中高端用戶也更注重“性價比”了。

之前人們開寶馬可能覺得有面子,但當寶馬成爲街車後,面子效應消失。人們更注重在同樣的價格段,是否能拿到更好的性能、空間、功能、體驗和服務等等。

比如8月份,奔馳銷量爲4.9萬輛,奧迪銷量爲4.79萬輛。造車新勢力方面,理想汽車賣出了4.8萬輛。爲什麼同爲油車,奔馳和奧迪賣得還不錯呢?

其實是寶馬被坑了。

當初寶馬決定退出價格戰,私下跑去跟奔馳奧迪商量,想一起形成“攻守聯盟”,對抗中國國產新勢力,後兩者也隨聲應和,但事實上,寶馬開始大規模漲價時,奔馳和奧迪卻暗搓搓沒怎麼“跟牌”。

結果寶馬終端售價調高,失去了性價比,而沒怎麼漲價的奔馳和奧迪,性價比卻凸顯了出來,導致大量寶馬油車客源被友商吸收轉移。

所以天底下根本沒有什麼真正的聯盟,在利益面前,大家都各爲其主罷了。

最後一個,還是產品力問題。寶馬這些年基本沒有做出更新換代的作品,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一方面是德國工業效率的衰退,沒有能力改,這個大家可以去查閱相關信息,德國現在很臃腫,已經不復當年工匠盛世。而寶馬作爲德系工業大廠,也備受牽連,最近還曝出丁格芬工廠,約150萬輛汽車集成制動系統出現了故障問題。

另一方面,是寶馬集團太舒適,過上了路徑依賴的日子,既然流水線已經固定,而且去年賣的不錯,高溢價也有中國人搶着買,那爲什麼要去投入研發做改變呢?

無論哪一種,寶馬都不應該在汽車工業如此內卷的時代犯錯,既沒有“強大的產品力和不可替代性”護盤,又在價格上頻繁出現策略錯誤,之前樹立的高端形象,消耗殆盡。

那麼未來寶馬面對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至少在中國市場,只能是“躺也躺不平”“卷又卷不贏”的下場,這麼下去,現在每個月3.4萬的銷量都會被友商或者新勢力瓜分殆盡。

唯一的自救方法,可能就是不斷降價換量,最終淪爲20多萬的街車。

奔馳和奧迪現在看似笑得出來,但如果不做出改變,很可能步其後塵,要知道新能源勢力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吞噬整個市場。汽車工業註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