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王立羣教授: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
相信大家如果看過《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那麼對於王立羣這個名字肯定就不陌生。
王立羣教授任職於河南大學,在《百家講壇》這個節目中,他一直主講《史記》,幽默風趣的語言讓人對這個枯燥乏味的歷史節目耳目一新,在文化傳播上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南京人物週刊》曾經在評選“中國魅力50人”時,對他做出這樣的評價——“王立羣是《百家講壇》中的一把慢火,溫和持久。”
但是在對於歷史上很多事件的觀點卻和大衆截然不同,甚至在很多案例方面的分析引起了羣衆的反對與憤怒,打碎了許多人對於歷史傳統的幻想。
也正是因爲王立羣教授這些別具一格的思考方式,讓《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風靡一時,播放量大大提升,他本人也因此收穫了不少的粉絲。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樣一個在歷史研究方面有着豐功偉績的教授,其實沒有上過本科大學,而是在32歲時由高中學歷直接參加了碩士研究生考試,併成功入學的。
而《史記》這本書不僅僅是王立羣教授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研究資料之一,更是他學業的起點。
改變命運的伊始
1945年,王立羣出生在當時的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當時的國情大家應該都清楚,日本剛剛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國內情況並不樂觀。
他的牙牙學語時期一直都處於動盪不安的社會當中,過的十分的艱苦,家裡的生活條件更是慘不忍睹。
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着父母到處奔波討生活,基本上家裡的家務瑣事都需要年幼的他去完成。就這樣年復一年,終於在他13歲的時候成爲了一名正式的工人,並且獲得了讀書的資格。
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受教育的人並不多,可以得到受教育機會也很難,那時候的王立羣教授認爲能夠填飽肚子和有讀書認字的機會已經很難得了,這時候的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日後會成爲一名資深的教授,桃李遍佈天下。
1965年中學結束,王立羣教授報考了著名學府——清華大學,成績一向優越的他認爲自己可以繼續深造,可惜特殊的時代背景擱置了他的求學之路,他只好繼續留在家鄉韜光養晦。
沒能繼續上學的日子裡,王立羣教授在家鄉的一所小學裡做起了代課老師。小學的課程並不複雜,他雖然一個人帶好幾門科目,卻也有時間去開拓自己的新愛好。在空閒的時候他開始讀《史記》,代課時期的日子枯燥無味全靠着這本書打發着無聊的時間。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王立羣教授才發現《史記》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記載着歷史的書籍,裡面的人物故事刻畫的傳真寫實,確實對得起“史家之絕句,無韻之離騷。”這句稱讚。
就這樣過了十多年,1978年正式恢復高考,當時全國上下的學子都欣喜若狂,包括當時還在做代課老師的王立羣教授在內。
歷經十餘年歲月的淘漉,王立羣教授時年三十二歲。在那個年代,此般年歲選擇上大學實屬平常,然而王立羣教授毅然決然地放棄就讀大學,徑直考取研究生學位。
雖然這些年他並沒有荒廢自己所學的知識,但隨着國情的變化,這些知識也在不斷的變更,由於是在外語外面,長時間沒有機會練習,已經變得薄弱。除此之外政治考試也是個難題,因爲當時根本就沒有教材,連自學都做不到。
王立羣教授並不緊張,這些的考試情況是很多人都面臨的困境,並非是他一個人有壓力,這時候最重要的還是心態。他在臨考前的三天熟讀背誦了市委宣傳部門統一下發的手冊,就去參加考試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立羣教授不僅考上了,還取得了考前的排名。自此,他的研究生生涯正式開啓。
以《史記》嶄露頭角
王立羣教授在河南大學經過系統性的授課後,畢業生決定留在本校工作,主要負責中國古代文學的授課和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其中《史記》這本書也成爲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研究時間最長,提到次數最多的書籍之一。
隨着教學資歷的增長,2004年他正式被聘用爲河南大學古典文獻學的博士生導師。也就是在2006年,他第一次登上節目《百家講壇》,幽默風趣的爲大家講述《史記》裡的故事,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王立羣教授的成功並不是偶然,2005年底中央電視臺在河南大學海選主講人的時候,他獨特的見解和思考方式,以及對於歷史的熱愛與熟悉程度,讓他在人羣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得好,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王立羣教授做的準備豈止只有這區區十年,可以說《百家講壇》這個節目的成功絕對離不開他。
除此之外,他還登上了很多咱們老百姓耳熟能詳的節目,例如《中華百家姓》,《中國詩詞大會》等。他用自己這些年用到的知識,通過媒體傳播的路徑,讓更多人瞭解到這些文化背後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不同身份下的堅守
王立羣教授不僅是一名學者更是一位教師,在教學方面他做的同樣出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很多人在描寫教師愛崗敬業的時候都喜歡引用這句詩詞來表達他們的堅守與復出。
2008年的時候,王立羣教授因爲工作的積壓,身體的情況越來越差。他當時已經六十多歲,免疫力在不斷的下降,而大量的工作終於壓倒了他。
他病倒後一直住在北京的醫院裡,期間陸陸續續做了多次心臟手術,先後安裝了六個心臟支架。根據王立羣教授學生的轉述,當時做完手術後不久,他就開始掛念起學生的學業以及論文的完成情況。
這樣一位認真負責的老師,何嘗不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亮的那盞明燈啊。
結語
如今的他仍然會在互聯網上分享一些關於歷史的小常識,就算在退休後也仍然會通過自己的方式繼續爲歷史的研究做貢獻。
王立羣教授曾說,“教書育人是我一輩子要做的事情。站在三尺講臺上侃侃而談是我的幸福和幸運。”而那些看過他節目以此得到不少知識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他素未謀面的學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