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瀕臨絕種生物豎琴蛙 興大聽音監測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莊銘豐(左二)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有朱益賢(左)、鍾容萱(右二)及吳安妮(右)。(中興大學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豎琴蛙。(興大動物行爲與保育研究室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蛙類的鳴叫聲音與其棲地變化、繁殖行爲有什麼關係?爲觀察二級保育野生動物豎琴蛙的族羣情況,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莊銘豐攜手林業試驗所聲音遙測資料,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做監控,發現今年春季臺灣因乾旱嚴重,導致其繁殖延遲,所幸後來引入水源,幫助牠們恢復繁殖活動。

全球氣候、生態受到人類活動等因素衝擊,兩棲類生物的生活環境也大受影響,以因求偶鳴叫聲類似琴聲的豎琴蛙爲例,目前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爲瀕臨滅絕物種,更是臺灣紅皮書中唯一被列爲極危的蛙類。

爲保育此瀕臨絕種蛙類,莊銘豐帶領的團隊獲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經費補助,針對豎琴蛙的鳴叫聲進行監測,研究團隊指出,春夏季節是豎琴蛙的繁殖季,其鳴叫聲約會從3月中旬持續到9月中旬,且雄蛙會在爛泥巴中挖泥洞、並在裡面鳴叫求偶,吸引雌蛙鑽進洞內配對。

無奈的是,受天氣乾旱影響,無法營造合適豎琴蛙的棲地環境,使得牠們今年繁殖延遲,團隊說,直到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等單位引入水源,終於讓豎琴蛙得以在5月下旬恢復繁殖。此外,透過監測鳴叫聲週期,也可瞭解豎琴蛙的族羣情況是否正常、棲地環境是否改變等。

莊銘豐指出,雨量、氣溫與人類活動都可能影響豎琴蛙的活動模式,藉由嚴密監控能確保其族羣狀況改變時,管理人員能第一時間掌控並做出適當的應對;目前在3個監測的豎琴蛙棲地中,有處棲地原本爲泥沼、後來變成溪流行水區,該處已近十年未聽到蛙鳴聲。

莊銘豐強調,豎琴蛙在溫暖、降雨多且風速低的地區,鳴叫聲會較活躍,目前牠們在全球分佈範圍狹隘且數量稀少,僅臺灣南投魚池鄉、日本八重山羣島被發現,建議透過名聲監控等方式,瞭解其生活型態,也能開創更多適合豎琴蛙的棲地,也助於該物種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