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志願有用!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與薪酬榜單
日前,公衆號澤平宏觀發佈了由任澤平團隊及智聯招聘課題組專家聯合發佈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
報告顯示:
2023年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中,北京連續多年佔據榜首,長三角城市羣進入前50的城市數量較2022年增加2個。從結果看,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南京、蘇州、武漢、無錫位居前十。成都超越南京上升至第六,無錫蟬聯第十。
2023年TOP50城市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37、7、4、2個,分別佔各區域城市總數的42.5%、8.8%、4.2%、5.9%;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27、16、3個,分別佔一二三四線城市總數的100.0%、77.1%、19.8%、1.7%;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城市羣分別有21、7、3、3、2個,分別佔各區域城市總數的80.8%、77.8%、21.4%、12%、12.5%,其中長三角城市羣進入前50的城市數量較2022年增加2個。
2023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一線城市的佔比爲18.6%、25.1%,分別高於流動人才流向一線城市1.6、8.1個百分點;約5成的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二線城市,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從應屆生看,應屆生人才流入一二線城市合計佔比67.8%,高於整體人才流入佔比的61.3%,與整體流動人才相比,應屆生人才更加傾向一、二線城市。
從碩士及以上人才看,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線城市合計佔比76%,高於人才流入佔比,其中一線、二線城市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分別比人才流入佔比高8.1、6.6個百分點,與整體流動人才相比,碩士及以上人才傾向流入一二線重點城市集聚。
另據2024年一季度《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顯示,2024年一季度,平均招聘薪酬前15名的城市分別爲: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蘇州、南京、廣州、寧波、珠海、廈門、無錫、武漢、佛山、東莞、合肥。其前3名,依然是上海、北京和深圳,與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3名完全吻合。第4-15名,也與本報告中人才吸引力城市指數基本一致:以長江中游、長三角、珠三角的重點二線城市爲主。可見,薪資水平仍然是吸引人才流入的最核心因素。
人才流動趨勢: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級城市人才流動性較高
分地區看,得益於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戰略定位,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淨流出。分線看,一線城市人才聚集放緩,二線城市人才淨流入佔比回正,三線、四線人才持續流出,但流出比例有所下降。
分城市羣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羣,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京津冀人才轉爲淨流出趨勢,成渝、長江中游人才持續淨流出。
一線城市:
京滬人才淨流入佔比下降、
深廣小幅上升
2023年京滬深廣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5%、1.5%、1.2%、1.0%,上海最高。北京由於嚴控人口、疏解產業、就業競爭壓力大等,人才流入佔比減少,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下降1個百分點;近年上海人才淨流入佔比變動呈倒“V”型,由於人才流入減少,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下降0.4個百分點,但仍是榜首;深圳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以及創新的產業結構,能提供較多工作崗位等,2023年人才淨流入較2022年小幅上升0.1個百分點;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房價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吸引人才集聚,2023年人才淨流入較2022年上升0.3個百分點。
二線城市:
杭州人才淨流入佔比居首,
南京、無錫人才淨流入且佔比穩定
2023年杭州、成都、南京、蘇州、武漢、無錫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1.2%、-0.3%、0.7%、0.8%、0.1%、0.6%,杭州最高。杭州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小幅下降,但依舊是6個重點城市淨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電商等產業爲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環境宜居且薪酬相對較高;成都應屆生人才、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均處在全國前列,人才淨流入佔比較2022年上升0.3個百分點;南京近年人才持續淨流入,且佔比持續保持穩定,主因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實施“寧聚計劃”並持續優化細則等,不斷吸引和留住人才;蘇州人才呈淨流入趨勢,主要得益於蘇州經濟實力雄厚且發展快、創新發展領先且區位優勢明顯;武漢人才集聚主因爲積極推動“百萬大學生留漢”等引才留才政策實施,落戶門檻繼續放寬,吸引各類人才來漢;無錫近2年人才淨流入佔比保持0.5-0.6%左右,主因爲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迅速,且與同梯隊城市相比,工資較高,生活成本相對較小。
男性、25歲以下人才、高學歷人才,
更可能跨城求職
從性別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男性佔59%,高於求職總體的54%,男性依舊更可能跨城求職。2023年求職人才中男女比例爲54:46,其中流動人才男女比例爲59:41。2020、2021、2022年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爲57:43、58:42、56:44,2023年求職人才性別比增大。
從年齡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18-25歲人才佔比46.4%,高於求職總體的40.1%,25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3年流動人才中18-25歲、26-30歲、31-35歲、36-40歲、41-45歲、46歲及以上分別佔比46.4%、22.5%、14.8%、8.4%、4.2%、3.7%,各年齡段分別較求職總體高6.3、-0.6、-2.6、-1.6、-0.8、-0.7個百分點,說明25歲及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0-2023年流動人才中25歲及以下佔比分別爲37.1%、34.5%、39.6%、46.4%。
從學歷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52%爲本科及以上學歷,高於求職總體的46%,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3年求職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專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3.7%、15.1%、35.1%、41.1%、5.0%。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比重均高於整體水平,2023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52.1%,較求職總體高6.0個百分點。2020-2022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爲56.6%、55.7%、51.6%。
從收入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34%月收入爲8K以上,較2022年提升3.6個百分點,高於2023年求職總體的30%,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3年總體求職人才與流動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下佔比分別爲69.6%、66.4%,月收入在8K及以上佔比分別爲30.4%、33.6%。2020-2022年流動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上的佔比分別爲24.4%、29.6%、30.0%,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從行業看,2023年流動人才中55%分佈在IT互聯網、房地產、製造業行業,較2022年提升3個百分點,其中,由於房地產行業處於調整期等,近年人才異地求職比例較高。2023年整體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房地產|建築業、生產|加工|製造,分別佔比19.8%、16.8%、15.9%,合計佔比52.6%,較2022年上升2.5個百分點;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也是上述三個行業,分別佔比20.1%、18.9%、16.2%,合計佔比55.3%,說明流動人才分佈更加集中。其中,由於房地產行業處於調整期等,近年人才求職比例較高,流動人才在房地產/建築業的分佈遠高於整體求職人才,2020-2023年流動人才佔比分別爲17.4%、19.3%、17.5%、18.9%,較整體求職人才分別高2.5、3.2、2.0、2.1個百分點。
求職擇業、專業選擇
關注重點二線城市
時值就業季+高考季,該《報告》的發佈也能爲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及高考生的志願填報提供一定的參考。
就城市選擇來看,相比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傳統一線城市,杭州、成都、南京、蘇州等新興重點二線城市的人才政策和發展空間可能更大。
該《報告》顯示:
北京: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3.9%、0.2%、1.0%、1.5%、0.5%,2023年北京人才引進政策力度與其他城市相比較弱,人口淨流入佔比小幅下降。從來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北京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35.4%,其中天津佔比第一,爲6.4%,北京對周邊城市虹吸作用明顯。
上海:2019-2023年上海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5%、1.2%、2.1%、1.9%、1.5%,人才集聚明顯,由於上海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吸引人才來滬就業,疊加放寬落戶政策等,減少人才流出。
從來源看,2023年人才流向上海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36.1%,低於2022年的37.9%,上海人才來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長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佔比10.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爲上海的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且上海放寬人才引進政策。整體看,上海的落戶政策相對北京更寬鬆、流程更簡化,更能吸引年輕優秀人才來滬就業。
深圳:2023年常住人口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加12.8萬人,人才也保持淨流入,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2%、1.3%、1.4%、1.1%、1.2%,人才集聚明顯,主因深圳經濟發展速度快,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以及創新的產業結構,能提供較多工作崗位等。2023年深圳GDP達3.5萬億,位居全國第3。疊加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以及創新的產業結構,提供較多工作崗位,能吸引更多人才到深圳就業。
廣州:2019-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爲0.6%、0.9%、1%、0.7%、1.0%,人才持續集聚,主因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房價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佔比39.6%,高於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長三角城市佔比,珠三角城市羣人才內循環更強。整體看,廣州生活成本和房價在一線城市中最低。根據諸葛數據,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收入比分別爲29.8、29.4、35.5,而廣州爲19.1。
相比傳統一線城市,杭州、成都、南京、蘇州、武漢、無錫6個重點二線城市人才均呈淨流入趨勢,且人才政策優勢明顯,呈人才不斷聚集之勢。
從2023年人才淨流入佔比看,6個重點二線城市,無錫繼2022年首次進入前十後,蟬聯第十位,杭州、成都、南京、蘇州、武漢、無錫分別爲1.2%、-0.3%(2022年爲-0.6%)、0.7%、0.8%、0.1%、0.6%,杭州最高。
從各行業平均招聘薪酬來看:
一線城市薪酬水平前5名的行業分別爲:金融業、IT/通信/電子/互聯網、能源/礦產/環保、生產/加工/製造、文體教育/工藝美術。
二線城市薪酬水平前5名的行業分別爲:文化/傳媒/娛樂/體育、IT/通信/電子/互聯網、金融業、能源/礦產/環保、生產/加工/製造。
可以看出,行業類型基本一致,但排序有所差別。顯然,這與一線城市和各重點二線城市的核心產業、優勢資源,以及當前和未來產業發展的結構佈局直接相關。有意向在相關城市就業的,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在對當地的產業佈局和行業發展前景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理性地選擇專業方向,規劃好職業發展路徑。
你心儀的目標就業城市是哪裡?
你已經爲此做好準備了嗎?留言區裡說一說吧~
本文由中國教育在線綜合整理自:公衆號澤平宏觀《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2024年一季度《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等。(黃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