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巿共融遊戲場不共融?議員點2大問題質疑:形同名存實亡

議員認爲,歷經多年因選址不佳及未符合所有兒童之需,僅「數量」達標忽略「品質」,形同名存實亡公園。(萬芳四號公園共榮遊戲場)圖/北市工務局提供

北市2016年起陸續設置共融式遊戲場,成全國先驅,但議員認爲,歷經多年因選址不佳及未符合所有兒童之需,僅「數量」達標忽略「品質」,形同名存實亡公園。公園處表示,都有納公民參與,未來會再針對交通、停車、無障礙動線等盤點規畫。

公園處表示,臺北市的公園開發較早,共融式遊戲場的設置大多是在公園既有空間下進行調整騰挪而來,除必須在既有使用機能及空間取得平衡。針對既有老舊遊戲設施也必須評估保留或融入新的設計之中,這些限制都增加共融式遊戲場規畫設的困難度,從2016年推動以來,已陸續完成76座共融式遊戲場的設置。

北市府近年打造多座共融公園遊戲場,目標是「遊戲場設計包容不同孩子狀況與需要,提供平等參與遊戲機會,維護不同孩子參與及使用遊戲場的權益」,但議員詹爲元質疑,市府雖不斷增設共融遊戲場,卻出現「重數量、輕品質」,導致部分公園遊具使用率低,甚至影響一般遊具的多樣性與挑戰性。

詹也點出目前最常見2大問題:一,儘管名爲共融遊戲場,選址卻在不適當地點。如身心障礙者家長開車出行周邊就需要有充足停車空間,或輪椅族羣需要無障礙坡道等,共融遊戲場並無特別設想相關族羣需求;第二,遊具未真正共融,儘管清楚每位兒童需求不同,但有些公園原本空間有限,爲因應政策,硬塞需較大型空間的共融遊具,導致整體設施狹窄、一般遊具的可玩性降低,甚至影響其他兒童的遊戲體驗。

詹認爲,北市要真正發揮共融遊戲場的價值,不能只是盲目擴增數量,而應做到「先盤點、再規畫」。應優先全面盤點現有的公園綠地,確認哪些地點有哪些條件、機能適合設置共融遊戲場,哪些適合做爲一般大型挑戰性的遊戲場,而非隨機選址。並檢討現行共融遊戲場的選址與設計,確保未來的遊戲場能真正符合共融精神,而不是淪爲政策績效的數字堆疊。

公園處說,未來仍將持續依在地需求及「臺北市政府共融式遊戲場設計原則」之「設置共融式遊戲場資源盤點表」針對設置場域環境如交通易達性、停車空間、無障礙動線及遊具機能等進行盤點及規劃,提供市民更完善且優質的遊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