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江城傳京韻
臺上唱腔鏗鏘酣暢,動作行雲流水;臺下觀衆如癡如醉,出彩處聲聲叫好……在吉林省吉林市,這是一幅尋常景象。
退休市民張嵐嵐,出生於京劇家庭,母親唱京劇,父親是劇團樂手。她本人曾是吉林市原京劇團的演員,轉業後也沒放下京劇。近日,她接連參加了兩場吉林市京劇藝術月活動票友大賽,自認爲發揮得還不錯,“應該能評得上‘十大名票’!”張嵐嵐說,這既是一次藝術展示,也是對自己多年來學京劇、唱京劇的一個肯定。
華娛藝迪藝術中心負責人樑文迪張羅起吉林市一家京劇藝術培訓機構,指導老師基本是吉林市原京劇團的演員。1000平方米的教學場地,設有小劇場1處,大、小排練室各2個,數十名學員以小學生爲主,個別學員甚至一直學到高中畢業,直至考上大學。
今年,這裡的一名學員考上了復旦大學。“因爲爺爺曾是一名京劇演員,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考過了京劇專業9級,在備戰高考時,把唱戲作爲一種調劑。”樑文迪說,20多名學員從這裡走上了京劇專業學習路線,考入北京、上海等地專業戲曲院校。
吉林市百年老店新興園每到週末便京劇票友雲集,吃餃子、聽京戲,高興了登臺唱唸做打過把癮,頗爲快活。
吉林人愛京劇,還得從一家京劇科班說起。
1904年,酷愛京劇的吉林商人牛子厚在吉林市出資創辦了我國京劇史上著名的京劇科班喜(富)連成社,打破了戲曲界長久以來的“師傅傳徒弟”模式,開始以新式科班制培養人才。時局艱困、京劇式微,喜(富)連成科班堅持辦學40多年,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衆多京劇大師入班受教,數百名京劇人才受業走出,多種京劇藝術流派孕育光大。由此,吉林市有了“京劇第二故鄉”的美譽。
今年是喜(富)連成社創辦120週年,吉林市近期舉辦了京劇藝術月活動,邀約京劇名家及各地票友匯聚江城,《狀元媒》《大唐貴妃》等傳統經典選段以及《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現代京劇選段一次次唱響。
京劇傳承離不開青春血液的加入,一代代愛京劇的人用拳拳之心默默滴灌“新苗”。“擁有京劇協會3個、京劇票房17個、京劇培訓班3個、京劇培訓學校2所的吉林市,弘揚京劇文化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最近揭牌成立的吉林市京劇傳承保護中心負責人章巍說。
京韻操進幼兒園、戲曲(京劇)進校園、京劇節目進景區(商圈)、京劇展演進場館,“京劇+旅遊”“京劇+美食”……越來越多人正在北國江城感受國粹的魅力。一板一腔,韻味無窮;一招一式,魅力無限。 (作者:馬洪超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