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雨再現九龍吐水 紫禁城不積水傳聞半真半假
北京故宮下雨時會出現「九龍吐水」景象,中國古代建築排水工藝如何精巧再度成爲話題。(圖/微博@南山匠人)
近日北京開始進入雨水較多的季節,媒體亦紛紛報導故宮內難得出現的「九龍吐水」景象,並藉此讚揚古代工匠師技藝精巧。不過,真如外傳九龍吐水所代表的故宮排水工程讓故宮數百年來不會淹水?這恐怕是言過其實。其實北京市如果集中下幾小時大雨,故宮也是會淹水的。
據陸媒報導,近日大陸各地大雨不斷,22日北京出現強降雨,雨量最大區域在故宮附近,8時至9時每小時降雨量爲50.4毫米。由於雨勢較大,故宮也難得再現「九龍吐水」景象。
故宮主體太和殿是建在巨大的石材基座上,基座表面有隱蔽的排水溝槽,基座周邊設計整排的排水口,並以石雕螭首裝飾,據說總數達1142個。傳說中螭是龍的幼子,腹大能容水,因此古建築上常用於排水口裝飾,稱之爲「螭首散水」,一般民衆則泛稱爲龍,因而有「九龍吐水」之稱。
「九龍吐水」顯示中國古代工匠師技藝精巧,如果說它所代表的故宮排水工程讓故宮數百年來不會淹水,顯然過於誇大。(圖/微博@Madam雅典娜)
九龍吐水設計精巧,畢竟也只是用於觀賞的工藝,並非故宮不會淹水的主因,故宮數百年不淹水真正的原因是北京雨水本就極少。因爲北京屬於大陸型季風氣候,又受蒙古高壓影響,年雨量僅644毫米,大約爲臺北的1/5。至於平時市民的用水,都得來自郊區密雲縣的水庫。
由於北京雨少,下雨才能見到的「九龍吐水」景象就相對比較稀奇,市民遊客必須在夏季遊覽故宮時碰巧遇上較大雨勢才能看到,也因此每年夏季都會在媒體與網路上成爲話題。
至於「九龍吐水」爲代表的建築工藝是否真的能讓故宮不會淹水?熟悉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一直只要大雨持續1、2個小時,故宮就會淹水,只是因爲故宮寬廣,建在北京中軸線上的太和殿乾清宮等宮殿地勢較高,古老的排水還能運作,加上北京大雨時間不會太長,即便積水也不會太嚴重,還會在雨停後不久消散。因此故宮不積水只能說是半真半假,比起北京市其他地方,故宮比較不會積水,但雨下得多了,也是一樣要積水的。
以北京22日的雨勢爲例,氣象部門指當日早晨9時全市平均已達大雨級別,西部達暴雨,局部地區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45.4毫米,城區平均47.8毫米。如果相較臺灣的標準,這種雨量連「大雨」( 24 小時累積80 毫米以上,或每小時40 毫米以上)都算不上;當天北京有6個區降雨超過100毫米,最大爲海淀鳳凰嶺183.8毫米,這在臺灣也不到「豪雨」等級。
總之,北京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時間在夏季,大都集中在7月20日到8月10日之間,因此對於雨水極少的北京來說,「九龍吐水」不過是迎接一年最集中雨季的市民話題,中國工匠技藝如何精巧云云,恐怕也只是討好一般羣衆的民族主義歷史教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