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增水廠將主要配置南水
昨天(12月27日),南水千里奔襲到達了北京市團城調節池,標誌着北京水資源利用開啓了新篇章。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週年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計利用“南水”超106億立方米,首都水資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緩解,水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據悉,未來新增的水廠將以配置“南水”爲主。
超1600萬北京市民喝上南水
據市水務局副局長劉鬆波介紹,10年來,北京市全面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要求,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讓水資源利用效率更高、服務保障更有力更可靠。2014年到2023年全市萬元GDP用水量從16.35立方米降至9.3立方米。作好“喝”字文章。立足優先用足用好“南水”,不斷擴大覆蓋範圍,建成郭公莊、亦莊、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廠,日處理能力近500萬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安全係數從1.0提升至1.3,城市副中心和大興、昌平、房山、門頭溝等郊區新城也用上了“南水”。
城區水廠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萬北京市民喝上了南來之水。其中,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範圍內“南水”供水佔比已達到95%,通州全區“南水”供水佔比在7年間提升了52.5%。
同時,實現水源、水庫、河湖、水廠等水務設施互聯互通,搭建起北京水網基本格局。地下水最大限度“少採多補”,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由2015年25.87米回升到2024年12.48米,已連續9年實現回升,累計回升13.39米,增加儲量70億立方米,地下水嚴重超採區全部清零。密雲水庫蓄水量從10年前不足10億立方米增加到今年的35.81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北京建立起的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等五水聯調的水資源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據瞭解,南水經過長距離明渠輸送,易出現夏季高溫高藻、冬季低溫低濁特點。爲確保南水水質,市自來水集團積極探索藻類含量檢測方法,逐步摸清南水藻類變化規律,通過強化預加氯、預投加粉末活性炭、調整混凝劑和臭氧投加量等方式,有效去除藻類。同時加密原水水質監測頻率,與市水務局加強水質數據共享,確保第一時間瞭解南水水質變化情況。
五大水系佈設200餘處監測點位
劉鬆波表示,目前本市再生水年利用量達12.77億立方米,成爲北京穩定的“第二水源”,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從38.5%提升到88.9%,國考和市考斷面劣Ⅴ類水體動態消除。全市新增有水河長超500公里,斷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繼恢復生機,五大主幹河流連續4年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乾涸多年的陳家莊泉等超80處泉眼實現復涌,全市1361個在冊泉點中,有水在流泉達880個。東方白鸛、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種頻現多個水域,北京河湖水體全面還清、水生態狀況持續向好、水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
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賢姝也給出一串數據:與2014年相比,全市優良水體比例從不到50%,提高到目前總體保持在70%以上,劣V類水體佔比從40%左右,到目前實現動態消除。2023年,Ⅰ-Ⅲ類水質河長佔監測總長度的71.3%,較2014年增加24.4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河流。全市水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水生生物物種豐富,土著魚類普遍存在,超過一半的河流以及超過七成的水庫水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爲優良水平。“從各區跨界斷面繳納補償金額由2015年的9.7億元降至2022年的1114萬元,直接反映出全市水環境質量實現大幅改善,運用經濟槓桿撬動治污積極性成效顯著。”劉賢姝說。
劉賢姝介紹說,爲推進北京市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現“清澈見底”到“魚翔淺底”轉變,北京持續開展水生態環境質量調查監測,在五大水系佈設了200餘處監測點位,全面覆蓋了全市五大水系、山區平原、常年有水河湖庫和16個行政區域,監測結果代表性較好。同時,監測指標體系包括理化指標、水生生物指標和生境指標,較爲全面,監測結果更加完整。此外,水生態環境質量調查監測既包括了傳統的手工採樣和實驗室分析,也包括了先進的環境DNA和遙感監測技術,監測結果科學客觀。“我們在大興區新鳳河、豐臺區園博湖還搭建了魚類實時智慧觀測平臺,實現魚類實時監測記錄、人工智能識別等,更直觀、便捷跟蹤評價水生態狀況。”
新城居民也將喝上南水
劉鬆波強調,下一步,南水的覆蓋範圍將進一步擴大。明年將新建、改造供水管網200公里以上,同時,加快建設海淀溫泉、豐臺河西第二等水廠,推進房山丁家窪、大興國際機場、懷柔地表、順義地表等水廠的前期工作,明年底海淀溫泉水廠將基本具備通水條件,未來順義、懷柔等新城的居民也將會喝上“南水”。同時還將繼續加大自建設施供水住宅小區和社會單位的水源置換,“僅通過自備井置換和城鄉供水一體化這兩項工程的開展,明年就將新增約10萬市民喝上‘南水’。”劉鬆波說。
通州區副區長鄒海濤也表示,目前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範圍內南水供水佔比已達到95%,但在155平方公里以外區域,南水保障能力還有待提升。下一步,通州將優化南部鄉鎮地區的供水結構,供好“南水”、用好“南水”,逐步建成城鄉一體化供水體系。將在現有24座水廠的基礎上,加快新建通州第二水廠二期、第四水廠,擴容改造7座現有水廠,爲接收“南水”做好準備。
據悉,“十五五”時期供水發展規劃已啓動編制工作,下個五年本市初步規劃再增加100萬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新建供水管線1500公里以上,完成近千個老舊小區的供水管網改造工作,“未來新增的水廠也將以配置‘南水’爲主,讓更多市民受益。”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