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的阿爾法沒有秘密

貝殼的阿爾法沒有秘密,但很難學會。

上世紀60年代,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的金融學教授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提出了α(阿爾法)、β(貝塔)的概念,貝塔可以粗略理解爲市場平均分、平均收益,阿爾法則可以理解爲超出市場平均分、平均收益之上的收益。

這兩個概念不但是金融行業,也是公司經營的指引。成功的公司,應該要跑贏同行,戰勝市場,創造阿爾法收益。但這並不容易,尤其是當所在、所服務的行業出現系統性下滑時,很少有公司能獨善其身,更不用說創造出阿爾法回報。

但也不是不可能,比如智能手機市場總量在萎縮,但蘋果的收益、市值還在增長,這是因爲蘋果已經不僅僅是智能手機公司,而是圍繞着智能創造了更多令人驚喜的產品。所以,能創造阿爾法的公司,一定是不斷創造出好產品與好服務,拓展邊界,讓客戶收穫更多好的價值體驗。

而當地產行業仍在深度調整時,還能有一家公司創造阿爾法收益嗎?

當然能。8月12日,貝殼公佈了二季度業績報告,從這份報告來看,這家公司倒是展現了非週期性的一面。今年二季度,貝殼實現總交易額(GTV)8,390億元(人民幣,下同),淨收入爲234億元,同比增長19.9%,毛利率爲27.9%,淨利潤達19.0億元,同比增長46.2%,經調整淨利潤達26.9億元,同比增長13.9%。

那麼,貝殼是怎麼做到的呢?這其實沒有秘密。今天的貝殼早就不只是地產中介行業的代表,而是大居住產業的代表,它的命運不再只與地產行業同頻,而是在更大的場景裡,創造了結構性增長的空間。

一如,蘋果不再侷限於智能手機、谷歌不再侷限於搜索,它們基於自身核心能力不斷迭代進化,成爲"Big Tech",而貝殼可以看作是"BigLive",或者更準確的定義是"BigLiveTech"。

大概一年前,貝殼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彭永東在內部吹響了號角,要求全公司一起努力,翻越第二座山,即發展基於新居住的"一體三翼"業務體系,其中"一體"依然指房產經紀服務業務,而"三翼"則擴展爲整裝、惠居(租賃業務)和貝好家(合作開發業務)三大板塊。

目前來看,非房產交易服務業務成爲了新的增長引擎,二季度,其收入同比增長達85.3%,佔比達到約35%,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12.2個百分點。

貝殼的"三翼",均圍繞居住需求展開,本質上和"一體"業務都是滿足居住這一本質需求,結構性增長仍然發生在大居住的框架內。

畢竟,居住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許一段時間裡交易市場平淡了,但人們還是要租房住,還是要搞裝修,買傢俱,追求更高品質的居住服務。這還是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啊。

相對於交易,大居住是個更廣闊的市場,人一生可能只有一兩次購房的交易需求,但卻有着幾十年的居住需求,這是個超級大市場。如同蘋果、谷歌、微軟等科技公司基於自身核心能力衍生出向用戶提供全週期、全產品線的智能服務,進化爲"Big Tech",創造出戰勝市場的阿爾法,貝殼也有望通過"一體三翼"的"BigLiveTech",繼續創造自己的阿爾法。

誠如在《重新定義公司》裡,施密特、羅森伯格、伊格爾寫到的,"在互聯網時代,人類擁有無限的信息連接性以及計算能力。但是,有太多的人仍然拘泥於老舊閉塞的思維方式。'你想得不夠大'這句話後來被拉里·佩奇的'把想法放大10倍'取而代之,這兩句話可以幫助人們從老舊思想中跳脫,包含着將不可能變爲可能的藝術。"

Big Live Tech

毫無疑問,當下,地產行業面臨着持續的挑戰,今年上半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種利好政策頻出,市場也有了回暖的跡象,但總體還處在深度調整的過程中。站在這樣的環境裡,去看一份有別於市場氣氛的業績,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認爲貝殼發展第二賽道,是迫於既有業務的壓力而選擇了轉型。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要知道,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入調整週期是在2021年下半年,但2020年,貝殼上市後,就很快推出了被窩家裝。甚至,他們思考去往大居住產業的深處走的時間還要更早,2019年,我在採訪貝殼的高管時,就已經瞭解到,房屋交易居間服務業務被定義爲整個大居住賽道的收費者,這家公司計劃從收費站出發,去鋪設整條高速公路。

難道這是一家未卜先知的公司?非也。放眼看去,貝殼的選擇其實並不特別,當一家企業已經成爲行業龍頭之後,其實它就已經進入了無人區。這是一種什麼狀態?任正非早前說過,既無人領航,也無人跟隨。

但處在這種狀態裡的企業,總要繼續發展,既然身邊已無對標,它就只能自己去找北極星。這個北極星是什麼呢?按照任正非的說法,北極星就是"以客戶爲中心"。所以能夠看到,華爲的業務線一直伴隨客戶需求去延伸。從最初的運營商業務,到企業網業務,然後進入終端業務,再發展到現在的萬物互聯,從通訊到數字再到智能,華爲不斷去翻山。

類似的觀點其實彭永東也表達過,在2023年的全員信中,他指出,房屋的居住屬性正在迴歸,租房將是一種生活方式,設計建造和裝修翻新也會是家庭成員的需求。

當然,不可否認,當任何一家龍頭企業裡,發展二賽道都是充滿挑戰的,因爲一賽道上的成功經驗,並不能一定能複製到第二賽道。在寫作《重新定義公司》時,雖然谷歌高管們信心滿滿,但彼此谷歌最重要的社交產品Google+已瀕臨被放棄。

其實華爲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公司早就有了終端業務,但在一段時間裡,都是爲運營商代工。直至2010年,海外2B業務受阻,華爲才決心發展高端終端業務,同年,終端業務正式被確定爲華爲的三大核心業務之一。

貝殼的情況也差不多,二賽道業務的戰略優先級,是伴隨着地產行業的變化而逐漸提升的,直至2023年末,終於到達了"貝殼人要翻的第二座山"高度。

好的公司不能只跟着大盤波動(貝塔),而應該主動創造新驚喜。考驗這家公司是否是好公司的標準之一,就是能否將好的戰略變成好產品與好服務。同年,針對家裝和租賃業務,貝殼選擇了快速突破戰略,並迅猛執行。因爲彭永東希望用一個勝利,來讓大家樹立信心。今年上半年,家裝和租房兩項業務的收入又分別實現了接近60%和177%的同比增長,而且毛利率都在持續改善。

要知道,這還是在貝殼主動降速的情況下,因爲彭永東覺得,今年大家都已經確信這些事靠譜了,就該去解決新的挑戰了,比如實現規模和品質的平衡,建立消費者的信任。

現在的貝殼,已經日漸顯現"BigLiveTech"的輪廓。有趣的是,正是在施密特接任兩位創始人,掌舵谷歌時推動出的Android操作系統、雲計算成爲谷歌的新賽道,使谷歌從搜索公司進化爲"Big Tech"。

創造阿爾法

需要釐清的一個事實是,儘管已經從"一體"發展到了"一體三翼",但今天的貝殼並不是一家多元化企業,相反,它和很多科技領域龍頭一樣,相當聚焦,始終航行在主航道內。

同樣以華爲爲參照,在明確終端業務的戰略重要性之前,華爲堅持以通信通道管網爲主航道,也就是說,華爲的業務隨着通信流動而佈局,數據流到哪裡,華爲就做到哪裡,但當時這條航路纔剛剛透過企業網,而終端,顧名思義,就是數據的最終流向,也是這條航路的水龍頭。

按照這個邏輯,貝殼的業務佈局一目瞭然,這是一條圍繞人們居住需求而鋪設的航路。但這樣描述恐怕也不準確,如果說華爲的主航道以人類的通信需求爲航路,但管端雲的協同還要基於數據的流動。而在傳統模式下,無論是地產開發、交易、租房還是家裝家居,中間都存在物理斷點,缺乏促成流動的要素。

但今天,貝殼上述業務流動起來了,那是因爲貝殼的主航道並非只是大居住,而是面向居住服務的數字化。這個數字化絕不僅僅是最廣爲人知的經紀人協作網絡(ACN網絡)。

實際上,貝殼的數字化基建包括了三個層面,除了ACN網絡之外,還包括空間的數字化,以及居住者的數字化。

2008年開始建設的"樓盤字典",即是空間的初始數字化,它將房間門牌號、標準戶型圖、配套設施信息等,以大數據的方式沉澱到了平臺上。及至2020年,貝殼開始推進面向家裝行業的Home SaaS,即針對空間內部的數字化,Home SaaS涵蓋客源銷售系統、中控系統、施工交付系統和供應鏈系統五大板塊,目前已經迭代到2.5版本。

此外,2023年,貝殼還開始發力第三翼貝好家業務,即與開發商合作,提供數據驅動型住宅開發服務。過去二十多年裡,貝殼和鏈家通過服務一個個家庭,最終形成了從居住者畫像,到需求洞察,以及產品配置的全鏈路。這些數據當然是非常有價值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買房還是租房,或者家裝家居,人們對於居住的需求是多元的,最終數字化讓這些需求,以及業務都能高效的耦合和流動。

基於流動,現在貝殼的門店不再只是房屋中介,而是整個"一體三翼"戰略的壓艙石,門店經營者也不再只是經紀人,貝殼希望他們具備居住服務領域的複合型經營能力。

在貝殼進化的過程中,其實最重要的"資產"還並非是數據本身,而是創造了"知識工作者"。這一概念由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他認爲以信息爲基礎進行工作的人可稱爲"知識工作者",這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得益於貝殼在數字化、海量數據、數據智能的沉澱,無論是經紀人還是家裝、貝好家等業務員工,都有充足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創造力,在向客戶提供創新服務的同時,也建立了隱形的"護城河"。

須知,"無論你從事什麼業務,你所在的行業都潛藏着一個巨大的技術知識庫",而貝殼的這個技術知識庫仍在進化中,讓貝殼能"一體三翼"齊飛,跑出了超越地產大盤的阿爾法。

既深淘灘,也低作堰

其實,雖然房地產交易市場還在回暖的早期,但是貝殼的一體業務——房屋交易服務,在二季度其實表現的並不差。

今年第二季度,貝殼存量房業務GTV達5,707億元,同比增長25%,淨收入73億元,同比增長14.3%。同期,貝殼新房業務GTV達到2,353億元,6月份新房簽約成交金額實現12%同比增長,淨收入79億元,僅同比下降8.8%。

這些高於行業水平的數據,並沒有藏着什麼秘密。任何一個行業在經歷下行週期時,都會向頭部集中。比方說,房子難賣了,流量和去化能力的權重就會上升。頭部經紀公司,開始擁有反選甲方的能力。所以,二季度,貝殼的新房業務中,"快傭"項目佔比保持在49%的高位,新房應收賬款週轉天數45天,達歷史低位。

以上這些現象,說到底還是產業龍頭該有的平均機會。但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貝殼的存量房貢獻利潤率爲47.5%,同比提升了1.9個百分點。衆所周知,利潤率是企業效率的折射面,這說明貝殼的效率效能正在提升。

事實也的確如此,早在2023年7月,彭永東就明確指出,整個市場進入了存量時代,而增量有增量的打法,存量自然也有存量的。彭認爲,在當下對經營者來說,規模不再是重點,效能提升纔是核心。

2024年,"以品質爲核心的效率增長"被彭永東列入了組織的OKR。所以,這個組織處處都在深淘攤。比如在擴大存量業務開口的同時,還要做優良房管理、房源聚焦,在新媒體商機獲取和轉化上持續做了很多新的嘗試,提升房客源的轉化率,通過區域共治理事會等舉措去提升合作效率,並且加強私飛單生態治理去加強閉環管理。

在門店運營層面,去年貝殼革新了人店關係,以大店模式,去讓門店成爲社區服務的小平臺,同時將門店與經紀人的關係從傳統僱傭,改革爲合作,以激發門店經營者和經紀人的動力。所以,在經紀行業整體退坡的背景下,截至二季度,貝殼的活躍門店同比增長8.1%。

尤其對於新聯網門店,貝殼對相應的品牌提供收費優惠或分期等支持,通過定製的貝殼融合計劃幫扶新店更快地爬坡提效,有效激發新鏈接門店的勢能。上半年,新增門店6個月的留存率達到93%。

這當然是貝殼"低作堰"的一面。存量時代,雖然整個行業都面臨挑戰,但抵禦風險能力最差的還是那些中小中介公司。通過ACN網絡,大家共同盤活市場資源,提升交易效率,這是一種抱團取暖。想想看,如果沒有ACN,大家在已經形成擠出效應的市場中,背靠背競爭,又何嘗不是一種囚徒困境?

當然,淡市已經持續三年,所以開發商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現在貝殼也在持續開放平臺能力,去幫助開發商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去化,而去化的關鍵一步是鎖客,這些客在哪裡?當然大部分都已經在貝殼平臺上了,現在貝殼要做的,就是幫助經紀人更精準高效的識別出潛客,更快的賣出房子,此外,包括"以舊換新""省心裝""安心還"等多個業務,也能幫助新房客戶解決痛點,從而提升去化效率。

開發商的第二個問題,其實還是去化,但痛點不在銷售端,而在產品端。過去,地產商雖然也叫開發商,但大多數產品開發能力不足,因爲房子根本不愁賣。但現在就不同了,現在的地產商,才真的需要具備產品經理的能力。顯然,在貝好家業務中,貝殼很大程度上充當了產品經理的角色,將沉澱在平臺上的數據、能力開放出來,與合作商共同建設精準滿足客戶需求的房子。

這些正是貝殼作爲"BigLiveTech"以及貝殼人知識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之所在,服務客戶,賦能產業鏈上下游。既然貝殼做出了超出市場平均分(貝塔),那自然也就獲得了超出平均分上的阿爾法。

其實,無論是"深淘灘"還是"低作堰",都是一個企業在努力推動產業正向淘汰的過程,行情好的時候,這種正向淘汰可能不會太明顯,好企業壞企業都能吃到飯,甚至有時候還會逆淘汰。但是在今天,房子被重新定義爲用來住的,整個居住產業的價值觀就被顛覆了。

客觀而言,以前有很多其他因素干擾了人們對居住的判斷,但今天,喧囂過後,浮塵落定,向市場提供高品質房屋和服務,將是雪球還能不能滾,能滾多大的核心標準。

但你得有信心,這一定還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因爲,人總是要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