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中國年”漂洋過海撥動世界心絃

在中國農曆蛇年來臨之際,國際組織負責人和多國政要通過各種形式,向中國人民和海外華僑華人送上新春祝福,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同中國加強合作,共創美好未來。

共慶春節、同享歡樂,共繪和合共生美麗圖景。熱騰騰的餃子、紅彤彤的春聯、滿桌豐盛的年夜飯、琳琅滿目的年貨、其樂融融的拜年活動……這是我們中華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在推動全球文化多樣性的過程中,春節正在不同國家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綻放出全新魅力。在荷蘭海牙,一輛車頭寫有“你好中國”字樣的“歡樂春節”彩繪電車閃耀亮相,拉開荷蘭今年春節慶祝活動的序幕;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歡樂春節”廟會上,當地民衆欣賞舞龍舞獅表演,品嚐中國傳統小吃,觀賞精美的燈展,感受濃濃的中國年味;在非洲島國毛里求斯,2025年“歡樂春節”花車巡遊活動將當地春節慶祝活動推向高潮……春節撥動着世界的心絃,濃濃的年味漂洋過海,給各國人民帶來溫暖和喜悅。

春節是內涵最爲深厚、內容最爲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爲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承載着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價值,對中華文明的綿延賡續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各國文化、信仰、風俗各有不同,但對闔家團圓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卻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作爲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春節以其獨特魅力吸引着世界目光。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經過協商通過決議,一致決定將中國春節確定爲“聯合國假日”,這標誌着春節不只是“中國時間”,也是“世界時刻”。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申遺成功,象徵着“中國年”升級爲“世界年”,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爲了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春節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爲世界各國人民打開了一扇瞭解中國的窗口。

如今,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爲全球文化盛事,爲各國民衆帶去歡樂體驗。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爲法定節假日,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共享歡樂喜慶的春節氛圍,感受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比如,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和洛杉磯、巴西聖保羅、日本神戶和橫濱等地,先後將中國春節作爲當地城市的節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更是將春節定爲法定假日。春節走向世界,是中華文明與不同文明交流互鑑、美美與共的生動體現,是中國與世界雙向奔赴的縮影,是日益提升的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體現。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放眼全球,“春節”早已遍地開花,成爲多元文化景觀中一抹亮麗的中國紅,有力推動中外文化相互交匯,碰撞出絢麗的火花,爲世界文化和諧共生奏響美妙的和絃。

文/徐江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