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青銀換居」推2年僅11戶入住 交通、環境成阻礙

南港區東明社會住宅爲臺北市「青銀換居」計劃首案。(本報資料照片)

爲提供高齡友善居住空間,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在2022年推動「臺北市社會住宅青銀換居計劃」,但有民代發現計劃推動至今僅11戶入住社宅,且北市26處社宅中只有5處開放長者申請,其中更有3處社宅距離捷運站仍須10分多鐘的車程,強調這些問題迫切改進;都發局表示,由於長者有住不習慣、希望家人一起同住等原因,2023年已調整計劃並有初步成果。

臺北市議員曾獻瑩指出,臺北市共有10萬戶長者住在沒有電梯的老宅,但北市府推出的「臺北市社會住宅青銀換居計劃」,推動2年後如今卻只有11戶入住社宅,計劃落實比例不到萬分之1,同時也發現大多數民衆根本沒聽過青銀換居計劃,但都發局沒留意計劃推廣成效,無法發現落實效果不佳原因。

他說,另外目前北市在共有26處社會住宅分散在10個行政區,但只有5處社宅參與青銀換居計劃,北市總社宅參與青銀換居比例不到20%,還有一半的行政區未參與到計劃中,且參與計劃的「內湖行善社宅,萬華青年社宅1區,南港東明社宅,松山健康社宅,文山興隆D2社宅」,大多交通不便,未將長者出行的需求納入考量,增添長者的不便,增加計劃推動阻力。

對此,都發局表示,由於2022年提出試辦計劃主要以提供一房型爲主,經過1年的試辦後,發現多數長者希望有家庭照顧者陪伴入住,故自2023年起檢討計劃,並新增東明社宅,採多元房型資源釋出方式,而有初步成果。

都發局說明,因爲多數高齡者長年居住公寓,習慣樓層低、實坪大、住戶單純的居住空間,擔心入住社宅後需改變生活、部分長者需定期就醫需仰賴交通便捷性,都是影響高齡者搬家意願的原因,因此向高齡者提供搬家前的心理建設、協助舊家整理,以及搬遷後適應環境,也需要仰賴社福團體提供專業諮詢輔導及家人陪伴。

都發局指出,2022年後計劃做滾動式調整,有新完工社宅或空戶釋出納入計劃,皆會重新調整公告辦理,19日再公告納入新增「文山區和興水岸社會住宅」與「內湖區舊宗社會住宅」辦理社會住宅青銀換居計劃,目前共提供8處、23戶社宅資源辦理社會住宅青銀換居計劃,計劃屋源已分佈6個行政區,未來仍會逐步依各營運案場及完工進度檢討釋出屋源,逐步增加至各行政區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