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政治迷因,形同核彈(詹宇翔)
核彈威力。(圖/NOAA)
蔡政府的「迷因政治」確立了其在歷任政府以來,於網路民意上的霸主地位。各院局處的政策或議題發文靠着優秀的年輕小編制作幽默且貼近時事的迷因哏圖來吸引人民的眼球,活脫脫讓過去乏人問津的政府機關粉絲專頁,變成超人氣圖文粉絲專頁。如此操作也讓政治迷因近年來蔚爲風行,在野黨或民間意見領袖也不吝於製作更直接強烈的迷因來反擊政府的言行舉止,種種搶眼過激的政治迷因互嗆,好似政治學上常提到的「安全困境」一般:當一方拿出有威脅性的武器,會促使另一方拿出更有威脅性的武器,而不斷持續下處,直到雙方都具備如核彈一般的超強大武器,誰也不讓誰,而極化了雙方的意識形態。
但這看似強大又抽象的迷因到底是什麼呢?它在政治上又起到了如何的作用?
迷因(Meme)的概念起源於英國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所着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他以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基因複製、繁殖、演化的模式來解釋主流文化的誕生機制:最初的文化是多元的,衆說紛紜,有各式各樣的呈現方式,例如圖、文、音樂等等,隨着其中一種文化更貼近羣衆的喜好或想法,它會獲得更多人的青睞,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出去,最後最大多數人羣的偏好文化就會成爲主流文化或者主流意識形態,藉此不斷演進成更流行的呈現方式。所謂迷因就是文化思想經過優勝汰劣後留下的「熱門主流」開始大量複製普級,也就是「文化進化論」的產物。
迷因是文化汰選下的優勝者,在網路上通常是以好笑的圖文存在,會獲得到很多網友的喜好,用在政令宣傳、政策攻防,甚至是散佈思想上簡直是超強大的工具,越來越多國家的政府開始在培養網軍,研發更好笑、更有傳染力的迷因,投注的心力完全不亞於在國防軍武上的研發。
說到軍武,20世紀中葉,美國的科學家們首次發現核技術的應用,用來可以產生龐大的能量,對整個科學界、科技界與能源界造成前所未有的改革。但卻在後來被工具化與武器化,製成核彈與氫彈,對往後國際關係局勢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迷因象徵強勢思想與幽默感的融合,如同核技術,也是社會界中突破性的新技術,可以用來極高效率地傳達主流訊息並凝聚共識。網路上常見的各式政治迷因也讓人民更加關心政治,立場也變得愈發明確,但透過政治迷因來認識政局,真的好嗎?
如上所述,迷因是熱門流行的文化,它的好吸收度限制了內容的深度,以致大多人看到之後通常一笑置之,不會認真看待,卻在心裡留下了對特定政黨或議題先入爲主的情感,而缺乏理性思考與分析。網友討論的常常是哪個哏有趣,而非哪個政黨更務實有效率,相當不利於健康的民主社會發展。
如今,迷因如同核技術一樣被工具化與武器化,用來籠絡聲量、去擊潰敵營的思想與凝聚力,更慘的是,迷因沒有實體,若迷因在某個時點對政治體制或整個社會的思想造成核彈般的衝擊,也很難被發現。
反過來想,怎麼樣的思想可以強勢主流呢?就是「極化思想」跟「簡單思想」,也就是「二分法」。以臺灣來說,你不是藍統,就是綠獨,不綠就深藍,不藍就深綠,只有兩種帽子你一定要選一頂戴,你怎麼選?中間聲音與第三條路已經愈來愈薄弱,隨着兩岸局勢跟民族性的升溫,臺海安全跟倒計時炸彈一樣越來越難讓人冷靜思考,情急之下就會亂選一邊站,也更容易被態度強烈的迷因給控制想法。
我過去上過陳東昇老師的社會學課程,他喜歡強調:「不要想簡化問題,應該複雜化思考。」政治不是二分法,是一條光譜,光譜上的每個思想都要發揮同等的影響力纔有機會找到最佳解。
民主的進步會很慢很慢,但崩潰只要一天便足矣,大家真的必須要非常非常有耐心才行。迷因只應該被當成現象來觀察,否則非理性的批評迷因纔可能會成爲臺灣民主崩潰的核彈。(作者爲業餘政治評論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