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只完成了一半的臺灣備戰計劃(闕志克)

備戰不能只偏向軍事對抗層面,也需涵蓋政治談判的範疇,以備兩岸作統一協商時之需。(圖/達志影像)

隨着中國於過去15年在經濟、軍事、外交、科技甚至文化等各領域突飛猛進、漸趨世界領先地位,對傳統列強,包括美國,逐步採取以實力爲基礎平視國際、據理力爭、寸步不讓的外交政策;對臺灣,則從消極反獨走向積極促統,將時間表的限制綁進統一的選項,讓「無限期推遲統一」不再是選擇之一。在中美爭霸引發的修昔底德陷阱,與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所燃起的統一民氣,這兩大地緣政治板塊壓力交互推擠下,未來十年內,臺灣無可避免地將與中國發生一場政治與軍事的鬥爭,而賭注則是其既有的民主生活方式。

對這場鬥爭,臺灣內部有三種不同的策略主張。第一種主張以民進黨爲代表,堅持臺灣爲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且不惜訴諸軍事戰爭以捍衛此主權訴求,但過程中儘可能藉助美國的力量以威懾或遏止中國的侵略。第二種主張以國民黨爲代表,承認臺灣爲中國的一部分,願意與中國作政治協商以達成統一,但統一的協議必須保證臺灣既有的民主生活方式。如中國不能提出可信的保證但仍欲強行統一,則臺灣仍應不惜一戰以維護其民主生活方式。力持第三種主張的是絕不能讓臺灣成爲戰場的和平主義者,這主張與第二種主張類似,但即使政治協商後中國對臺灣既有民主制度的保證不夠完整,臺灣也絕不訴諸軍事對抗,所謂「委屈的和平也是和平」是之謂也。

第一種主張的最優先目標是國家主權,第二種主張是民主生活方式,第三種主張則是身家生命。雖然不同政黨執政時選擇的策略主張或有不同,然而最能保衛臺灣的做法應是替每一種具可行性的策略主張都規畫好完整的細部實施計劃,以備不時之需。准此而言,第一和第二種主張需要軍事對抗戰爭準備計劃以擊退中國的入侵,而第二和第三種主張則需要政治談判和戰爭準備計劃,以從中國取得最紮實的保證。

從報章雜誌報導與政府公報宣佈來看,臺灣此時此刻的備戰計劃完全偏向軍事層面,所謂的政治備戰計劃似乎既無着墨、也不用心。在野黨與輿論界絕大部分的精力則仍聚焦於論辯上述幾個主張的強弱優劣,而非貫注在將這些主張付諸實施時所需的細部機制、具體方法與突破談判僵局所需的創意。在與中國攤牌的時間壓力如此緊迫之際,臺灣社會迎戰的準備竟然這般片面偏廢,相當危險不智。

一旦臺灣同意一箇中國原則,那麼兩岸政治談判的重點就聚焦於中國如何保證臺灣人民可以持續享受既有的民主生活方式。這個臺灣民主生活制度的保障機制應規範從協議簽定到全面統一這個過程中,兩岸的權利義務關係,也就是兩岸的關係從敵國、演變成盟國、邦聯、聯邦、乃至省分的過程中,在每一個階段,中國國內民主的進展與臺灣國防外交部門與中國的融合必須達成的里程碑,以及臺灣法律與中國法律的界接介面和牴觸處理原則。

因爲中國共產黨政權仍然人治重於法治,位居談判弱勢的臺灣,對中國的任何官方承諾或保證,即使白紙黑字寫下來,也必然抱持合理懷疑的態度。尤其中共在香港實施國安法、片面破壞「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後,益發如是。再加上美國並不樂見兩岸和平統一,所以想依賴第三者如美國督促中國長期如約履行「統一後絕不改變臺灣民主生活方式」的保證,也不切實際!在這些條件下,如何設計具有足夠制約中共能力、但不違反中國憲法的臺灣制度保障機制,對兩岸菁英的智慧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備戰才能避戰」乃當下朝野政黨與全民社會的共識與覺悟。但備戰不能只偏向軍事對抗層面,也需涵蓋政治談判的範疇,以備兩岸作統一協商時之需。所謂未雨綢繆、多算者勝,在未來3年內,臺灣應集結國內外第一流的國際法律、政治、經濟、外交和談判人才,吸取香港與歐盟經驗,詳徵廣引、博採衆議,並藉由多重國際政治與經貿情勢的兵棋推演模擬,找出所有足以保障臺灣民主生活制度且可能爲中國接受的和平統一方案。最最重要的是,朝野政黨,不管認不認同和平統一政策,必須事先對這些方案的主要內容與優先順序取得共識,以便一旦與中國上了談判桌時,朝野可以口徑一致,爲臺灣爭取統一後最大的保障!

(作者爲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