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核武器還恐怖!“芯片之父”棄美返中,這下輪到美國被壟斷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帶給您與衆不同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丨七號記編輯丨七號記

芯片製造技術一直是我國的“心頭之痛”,爲了遏制我國發展,美國修改了半導體行業規則,持續增加稅款,以至於我國陷入“芯片危機”。

爲此,“芯片之父”鄧中翰放棄美國提供的高薪待遇,毫不猶豫地選擇棄美返中,而他的到來讓我國的核心芯片技術突破了頂尖,並一舉殲滅了美國的芯片壟斷,徹底終結“無芯”時代!

1999年10月,鄧中翰受邀回國參加五十年建國慶典,當其回國後,發現祖國的半導體行業過於落後,同時受邀回國。

於是其當即放棄在美國所有優越的工作,決定回國打造屬於中國自己的專屬芯片。

與此同時,美國方面得知鄧中翰回中國發展時,頓時亂作一團,他們自然不想讓這一位優秀的芯片人才脫離自己的掌控,不然將是美國的一大算是,於是開始想方設法的阻止鄧中翰回國。

甚至爲了能夠將其留下,不顧一切向鄧中翰提出一系列誘人的條件!

首先就是利誘,美國向鄧中翰表示,只要你肯留下來,可以直接提供美國綠卡和高薪職位,甚至能進入美國政壇,成爲“大人物”。

對此,鄧中翰態度非常明確,禮貌又堅定的拒絕了美國邀請,眼見鄧中翰回國之意已決,美國決定用強制手段進行阻攔。

但此時中國已經逐漸成爲世界強國,出於各種原因美國無法做到直接限制鄧中翰的人生自由,於是退而求其次,不允許鄧中翰將他的任何科研成果帶離美國。

科研成果對於許多科學家來說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其代表的是他們許多年乃至一輩子的心血。

這樣做的目的是阻止鄧中翰回國後繼續開展科研工作,並阻礙中國直接獲得先進技術,但即使面臨困難,鄧中翰並沒有動搖回國的決心。

鄧中翰堅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並且表示,他不是一個間諜,只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家,還強調,回國的目的只是爲中國的芯片技術發展做貢獻。

他忍受了各種困難和壓力,最終成功地回到了中國,開始了他的芯片研發工作。

爲了不給美國留下一星半點的好處,鄧中翰在回國時更是將自己的科研團隊一起帶回了祖國,這些人都是和鄧中翰共事多年的同事。

而這些人當中更是有着非常多半導體領域中的精英,這樣的一個團隊,對祖國的快速發展無疑是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着他的到來,中國芯片得到有力的發展,也正是如此,他被人們讚譽爲“中國芯之父”。

雖然鄧中翰的團隊當時在科研環境和技術層面來說,並沒有太多優勢,但他們沒有因此喪氣,反而是帶着全部的精力集中投入到科研與實驗室的操作之中。

隨着祖國的委以重任,開始專心研製我們國家自己的芯片,這一年的他,也僅僅才30歲。

2001年3月,鄧中翰的團隊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星光一號”芯片成功問世,別小看了這款芯片的意義,這是我國第一枚具有自己獨立知識產權的芯片,意味着我國的芯片創造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鄧中翰並未止步於此,他明白想要真正讓中國的芯片技術站穩腳跟,單靠一塊芯片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開始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更多的領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將其技術引入到了PC和智能手機的攝像頭中。

這一創舉引起了國際科技巨頭的關注,、三星等公司紛紛展現出與其合作的意向,這不僅爲中國的芯片技術贏得了尊重,更爲國內企業打開了與國際巨頭合作的大門。

鄧中翰的這一舉動,事實上是在挑戰美國長久以來的技術霸權,在全球技術產業鏈中,芯片技術一直被視爲美國的王牌,但鄧中翰以行動告訴世界:中國已經起步,而且步履堅定。

他又相繼推出了“星光二號”到“星光五號”等多款數字多媒體芯片,並將其應用於計算機、手機、攝像頭、安防等領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

2016年6月,鄧中翰博士帶領團隊攻克了“基於數據驅動並行計算架構的卷積神經網絡處理器技術”、“嵌入式深度學習機器視覺SoC技術”等五大核心技術,推出了人工智能神經網絡處理器芯片“星光智能一號”。

這款芯片是一種專門用於人工智能應用的芯片,可以實現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功能。它具有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等優點,可以廣泛應用於智能手機、智能攝像頭、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等領域。

這標誌着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中國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展示了中國在芯片技術上的創新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鄧中翰博士說:“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中國成爲世界上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芯片製造國。”

他的貢獻不僅打破了國外對中國芯片市場的壟斷和封鎖,也爲中國的信息產業發展和國家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鄧中翰的事蹟和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讚譽,他曾榮獲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球華人青年創業獎等多項榮譽。

1968年出生的鄧中翰,在國內本科畢業後,於1992年赴美留學,在1997年前,他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取得了物理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三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學霸。

從此之後,鄧中翰的才華可是顯露了出來,僅僅20歲就搗鼓出了一篇,關於量子力學的論文,發表在國家核心期刊的《科學通訊》之中。

因此他還獲得了“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挑戰杯”的大獎。

大學畢業之後,鄧中翰院士便在1992年,進入到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

當時他就感覺到了IT產業,將會給整個社會帶來鉅變,於是他便選修了電子工程專業。

並且在取得電子工程的博士學位之後,鄧中翰院士又繼續去攻讀經濟學,成爲了伯克利歷史上第一個橫跨理工商三個學科的人。

多年的學習,讓鄧中翰院士具有了商業思維的同時,又有着強大的技術能力,爲他之後成爲“芯片之父”奠定了基礎。

畢業後,鄧中翰先是進入IBM工作,擔任計算機方面的高級研究員,同時,他還利用硅谷的商業優勢,創建了一個半導體公司,主攻方向是當時熱門的數碼成像半導體傳感器,不到兩年的時間,公司市值飆升至1.6億美元。

芯片產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和分工化的產業,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設備、材料、軟件等,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企業參與,形成了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生態系統。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美國是絕對的霸主,美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強大的芯片設計企業,如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等,還控制着全球最重要的芯片設備、材料和軟件企業,如ASML、AMAT、LAM、KLA等。美國還擁有全球最多的專利和標準,在技術創新和市場影響力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按照常理來說,這時候剛過而立之年的鄧中翰,在美國已經是屬於可以“躺平”下半生的成功人士之一,並且相較於當時國內百廢待興的落後局面,鄧中翰完全可以留在美國享受自己創造的榮華富貴。

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在面對祖國困難的時候,奮不顧身的將自身利益拋之腦後,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並讓我國的芯片領域站在世界的頂端。

鄧中翰不僅僅是中國芯片之父,他的回國選擇也代表着中國芯片產業的崛起和中國科技實力的提升,他的行動激勵了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回國,爲國家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鄧中翰的故事告訴我們,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科學家們的才華和貢獻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中國才能在芯片領域擺脫對進口芯片的依賴,加強自主研發能力,實現真正的自主可控。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和“點贊”,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內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謝支持!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