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skp還好逛的商場,是這座機場

新加坡作爲一個國際化都市,一直以其高效的管理和前沿的科技創新著稱,樟宜機場則是這種精神的最佳體現。這座機場不僅是建築上的傑作,也是新加坡作爲“花園城市”的縮影。

作者 | Ariana

編輯 | 李靖越

題圖 | 受訪者提供

做旅遊攻略時,我們最先想到的是什麼?無非是吃喝購物的去處、當地著名景點,或是目的地獨特的文化體驗。

靠近中國、沒有時差、中文環境友好、四季如夏且基建設施完備的新加坡一直是國人心目中的最佳旅行地之一,從米其林星級餐廳到南洋小吃,從花園城市的美景到多元文化的體驗,新加坡應有盡有。

無論你計劃去哪裡,旅途中的第一站往往是機場,而在新加坡,這第一站可能就是整個行程的亮點。

(圖/受訪者提供)

談到機場時,許多人聯想到的往往是匆忙的中轉、大排長龍的安檢隊伍和等候登機的無聊時光,新加坡的樟宜機場卻打破了這一固有的印象:多次被Condé Nast Traveler評爲“全球最佳機場”;被Time雜誌評爲“全球最偉大的100個地方之一”“旅行者的烏托邦”;被Lonely Planet列爲“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之一”。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說,這座機場不僅是旅行者的必經之地,也在逐漸成爲品味新加坡文化和城市生活的最佳場所。

新加坡的“門面”

新加坡的樟宜機場不僅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航空樞紐,樟宜機場的設計團隊——薩夫迪建築事務所(Safdie Architects)——還希望將它打造爲一座與城市深度融合的生活空間。這座機場的成功不僅僅依賴其高效的運營能力,還在於它以遊客爲核心的服務設計。作爲新加坡通向世界的大門,樟宜機場通過其前衛的建築設計、智能化的旅客體驗系統、豐富的娛樂設施和高質量的美食體驗,將傳統意義上的交通樞紐變爲一個獨立的旅遊目的地。

與其他城市的機場相比,樟宜機場更像是一個微型的城市綜合體。星耀樟宜購物中心是機場內的核心亮點,室內瀑布和精緻的園林設計讓這裡不僅是旅客的休息場所,還是拍照打卡的勝地。在這座城市的門戶中,建築、科技和自然融爲一體,讓遊客感到自己似乎置身於一座未來世界的花園,而不是候機大廳。

(圖/受訪者提供)

除了建築的創新,樟宜機場還提供了一系列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文化與娛樂活動。從位於星耀樟宜的Rain Vortex室內瀑布到蝴蝶花園,再到爲家庭設計的遊樂場,這裡不僅僅是旅行者的過渡空間,更是全家出遊的理想場所。樟宜機場被稱爲全球第一個能讓遊客願意多花時間停留的機場,它既是旅程的起點,也是目的地的一部分。即便是短暫停留的轉機旅客,也能在這裡享受當地特色食物和代表國際水準的米其林星級美食,無需離開機場便可體驗新加坡的美食文化。

(圖/受訪者提供)

樟宜機場的設計不僅滿足了旅客的需求,也充分考慮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期望,成爲他們熱衷的社交場所。從經典的新加坡本地小吃如海南雞飯和辣椒螃蟹,到由國際名廚掌勺的高端餐廳,樟宜機場的美食體驗早已顛覆了傳統機場餐飲給人帶來的“糟糕”印象。

通過地標性建築,

再次定義城市形象

新加坡作爲一個國際化都市,一直以其高效的管理和前沿的科技創新著稱,樟宜機場則是這種精神的最佳體現。這座機場不僅是建築上的傑作,也是新加坡作爲“花園城市”的縮影。通過大量綠色植物的使用和室內外空間的無縫連接,樟宜機場成功將“自然”這一理念引入了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建築體中。遊客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新加坡獨特的城市文化——既現代又不失自然的和諧。

國際知名建築媒體Architectural Digest曾評論,樟宜機場不僅是一個建築奇蹟,更是“自然與科技融合的城市願景”,它爲未來的機場和城市公共空間提供了全新的設計範式。

(圖/受訪者提供)

樟宜機場的成功不僅是設計和服務的勝利,也反映了新加坡這個國家對城市形象塑造的精準把握。作爲全球經濟的重要中心,新加坡通過樟宜機場展現了其創新、包容和高效的國家品牌。無論是建築的設計美學,還是多樣化的文化體驗,樟宜機場都體現了新加坡與國際接軌,同時保留本土特色的能力。

(圖/受訪者提供)

在本次專訪中,《新週刊》與樟宜機場的設計團隊——薩夫迪建築事務所(Safdie Architects)的兩位高級合夥人 Jaron Lubin 和 Charu Kokate 展開對話。多年來,薩夫迪建築事務所憑藉卓越的設計能力與新加坡緊密合作,共同成就了樟宜機場、濱海灣金沙酒店以及盛裕集團總部等多個標誌性項目。Jaron 和 Charu 在訪談中分享了他們如何在設計過程中巧妙平衡全球視野與本地文化需求,深入探討了建築如何在現代城市環境中應對日益變化的生活方式,併爲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提供解決方案。

Q&A

《新週刊》:許多人認爲濱海灣金沙酒店和樟宜機場改變了新加坡的城市形象。在這些項目開始時,你希望它們傳遞怎樣的信息?這些目標達成了嗎?

Charu:濱海灣金沙酒店和樟宜機場已成爲新加坡進步、創新和文化活力的象徵,吸引了遊客和國際關注,推動了經濟和文化的增長。然而,我們並不是以創造地標爲目標開始設計的。引導我們設計的是爲新加坡公衆打造屬於他們的空間的願望,創造能夠融入城市肌理的空間。

Charu Kokate。(圖/受訪者提供)

當時Jaron和我在設計濱海灣金沙酒店時,這個項目幾乎佔據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覺得它是我們自己的項目。但在開幕當天,當人羣涌入時,我們意識到它不再屬於我們,它屬於公衆。這正是我們希望通過作品所達到的效果——廣泛被新加坡人接受,並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Jaron:我們的工作一直專注於生活質量。當你以此爲出發點時,建築不僅更有意義,而且能持續更久——它們本該如此。

《新週刊》:薩夫迪建築事務所(Safdie Architects)的作品遍佈全球,在不同的環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建築設計時,是否有一個核心理念始終貫穿其中?二位能否進一步闡述“爲每個人打造花園”這一理念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地理背景下應用的?

Jaron:“爲每個人打造花園”是一個不斷擴展的比喻。它是一個普遍的理念,承認了我們人類與自然聯繫的內在需求。我們的實踐將這一理念應用到所有的項目中。在每個項目開始時,我們會問自己很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最大化室內與室外空間的連接,因爲我們相信,這樣可以提升生活質量。

Jaron Lubin。(圖/受訪者提供)

Charu:通過整合自然、連通性和以人爲本的設計,我們在全球的項目,特別是在新加坡的項目已經爲一個更加生機勃勃的城市環境做出了貢獻,改善了居民和遊客的居住、遊覽體驗。

《新週刊》:現代建築應該如何適應城市居民日益變化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你們認爲,建築是否可以在技術進步、可持續性和生活質量日益關注之間找到平衡?

Jaron:我們抵制時尚潮流的誘惑,專注於打造能夠持續數代的建築,而不是曇花一現的設計。我認爲,這是我們實現可持續性的方式,即創造能夠與人們產生聯繫並且持久的有意義的建築。我們認爲,在開始設計前,瞭解一個地方的“感覺”非常重要。我們需要理解那裡的人民以及他們特有的與當地環境之間的種種微妙聯繫。

Charu:我們相信,建築具有成爲城市文化和社會景觀一部分的力量。除了客戶的需求,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根據當地社區的需求來設計建築。

(圖/受訪者提供)

Jaron:因爲我們認爲自己是都市主義者,每個項目的開始,我們都會仔細分析周邊社區,以便了解場地的一切,以及我們如何改進它。我們不僅要設計獨立的建築,還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並提升整個環境的品質。

《新週刊》:在設計多元文化背景的城市時,薩夫迪建築事務所(Safdie Architects)如何識別並滿足這些城市在建築和生活方式方面的獨特需求?

Jaron:作爲一個在大型項目中工作的設計事務所,確保我們的建築能夠融入並擴展城市現有肌理,是一項重要責任。在新加坡,舉個例子,我們意識到當地人在熱帶環境中的文化習慣。白天,人們常常待在室內,而在晚上涼爽的時候,人們會將大部分生活活動轉移到戶外。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設計。

Charu:確實,濱海灣金沙酒店和樟宜機場已經成爲新加坡的象徵。它們是能夠在國際層面上引起共鳴的建築地標,幫助新加坡定位爲全球城市。儘管這些設計面向全球觀衆,但它們深深植根於新加坡獨特的文化和城市背景。設計融合了現代性與本地文化,使這些地標既具有全球性意義,也對居民來說意義深遠且易於接近,成爲城市社會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受訪者提供)

《新週刊》:在創建全球性地標與保持本地相關性之間,如何找到平衡?

Jaron:從項目一開始,我們就在思考這些問題。隨着我們對某個地方的瞭解深入,當地的文化遺產會對我們的設計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對於許多項目,我們與當地的建築師、藝術家和設計師密切合作。我們還從在當地的經歷中汲取靈感。事實上,我們並不會刻意讓建築看起來適合當地,而是希望通過建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貢獻,來讓它們被人們所接納。

《新週刊》:隨着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是否有新的設計方法能夠緩解高密度居住與開放、公共空間需求之間的矛盾?

Jaron:解決高密度城市生活的問題是當下的核心挑戰。隨着城市人口增加,我們繼續開發設計解決方案,以保持城市的宜居性。例如,通過天橋和多層的空中花園連接Skypark的高樓,或者通過階梯式結構創建多個社交、公共和私人花園露臺,以及引入城市大窗來打開城市視野——這些都是未來城市的組成部分,重點是以人爲本,關注宜居性。

校對:遇見;運營:鹿子芮;排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