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局時刻 產業須進行策略性轉折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全球貨品出口排名中,臺灣位居第15;如果將歐盟27個成員國視爲一體,在製造業產品出口裡,臺灣則排名第7。按理,一個出口達4300億美元的出口大經濟體應是由幾項出口主力產品、數個出口主力市場所支撐。

但2016至2023年間,僅IC一項,佔我總出口比重就從25%攀升到39%;大陸加香港的佔比從39%攀升至2020年44%的歷史新高,臺灣的出口成長高度倚賴IC和大陸與香港。至於蔡總統力推的新南向18國政策,對分散出口市場則是毫無成效。

出口過度集中在單一產品與市場的風險人盡皆知,近十年來卻看不到政府拿出具體的產業政策進行結構調整,有的只是支離破碎的「國產化」、「自制率」、「國家隊」等口號。

蔡政府的「風電國產化」政策迄今可說是搞得烏煙瘴氣。對外,引發歐盟於7月狀告世界貿易組織,認爲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對內,中鋼轉投資的興達海基公司爲配合政策投入風電國產化,6年間虧損64億元。臺電則是收購成本節節攀升,擴大虧損、拖延風電建設時程。

至於汽車,是公認的火車頭產業。2015年臺灣汽車產量達35.1萬輛,此後每下愈況,至去年僅剩28.6萬輛,沒看到政府拿出任何振興方案;尤有甚者,政府錯失了將汽車產業予以轉型、推動智慧新能源汽車成爲另一支柱產業的機會。

8月經濟部開始實施國產車自制率,規定國內業者若引進大陸關聯車廠品牌的車款,皆須符合零件在地化比率的要求,此一新規定隨即引發南陽實業與三陽兩家退出車輛公會會員。要問政府的是:除了這些老掉牙的限制企業運營的手段,還爲提振產業的發展做了什麼?

本月9日經濟部長郭智輝參加螺絲產業聯誼會,強調要助攻傳統產業轉型進步。不知郭部長可看到了近兩年傳產出口幾乎全部衰退?從蔡政府到現今,眼裡只有高科技產業,對於傳產從未拿出具體輔導方案。

不僅傳產,半導體IC已歷經幾乎2年的出口衰退,政府仍處變不驚。而面對日本積極發展尖端晶片代工產業,大陸搶進成熟製程市場與半導體供應鏈各環節、馬來西亞與越南等加入競爭、美國全面振興半導體產業、臺積電海外設廠等變局,政府依然視若無睹,卻見到國科會主委高談要組「晶片臺灣隊」。

對於產業發展爲何政府麻木或無能到如此田地?主要是文官體系崩潰、外行當道。日前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受訪時表示,美國企圖以出口管制防止中國大陸取得先進半導體技術是白費工夫。這就是外行人玩弄產業政策的後果。

以前楊世緘先生擔任工業局長的時候,要求每位產業主管人員都要成爲所主管產業的專家,手上都要完成一本產業白皮書,對於產業發展現況、未來發展目標、方向、策略與具體推動措施等了如指掌。現今的官員遇到問題幾乎都只會用計劃委託外圍機構研究,大多本身就是個大外行。

幾年前印刷電路板協會人員來看我,我建議他們:協會可自行研提產業發展白皮書,作爲產業共同努力的方向與路徑圖,並據以請求政府相關機關協助推動。之後,協會委請工研院幫忙研擬了產業發展的策略藍圖,每年滾動式檢討,循序推進升級,成了各產業公協會的典範。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需要政府用前瞻性、即時性的產業政策和精準的配套措施打造良好發展環境;尤其處於變局時刻,政府錯失了協助產業進行策略性轉折的時機,產業將會由盛而衰,由衰而敗。(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