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正常體脂率卻超標,首兒所體成分檢查可篩出“隱形肥胖”兒童
“您家寶貝2歲4個月,身高90公分,體重15公斤,BMI18.5,體成分分析顯示體脂肪率30%,儘管她還是小寶寶,但已經屬於肥胖了。”
“這小朋友長得快,7歲半身高已經143公分,體重39公斤,他的BMI19.1還在正常範圍內,但體成分分析顯示體脂肪率40%”,所以他屬於隱形肥胖,問題遠比身材看起來嚴重......”
在首都兒科研究所兒童營養研究中心,王曉燕主任和家長解釋着。
2022年,首兒所兒童營養研究中心就開設了體成分檢查項目。評估體成分的金標準是基於身體不同組分密度不同原理的密度法。兒童營養研究中心首先開展的是空氣置換(ADP)法,適用於3-18歲的人羣。空氣置換法檢查時讓被測試的小朋友更換泳衣,然後坐進一個像太空艙的儀器,通過人進艙前後艙內空氣體積變化計算體脂肪。
對於3-6歲不能配合檢查的孩子還有生物電阻抗法進行檢查。這個儀器就像健身房裡的跑步機,被測試的小朋友光腳站立在踏板的指定區域內,握住手柄,保持手臂伸直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檢查。它的原理是對人體施加無法感知的微弱電流,根據脂肪不導電、肌肉組織含水分多所以導電性好的特點,分析人體電阻,電阻越高,身體脂肪含量越多。
但是3歲以下的兒童由於無法配合,因此兒童營養研究中心近期新引進了體態密度法。儀器像秤盤一樣,寶寶只需要躺在上面,通過三維掃描和建模技術獲得人體成分數據。所以,兒童營養研究中心實現了0-18歲兒童體成分檢測全覆蓋,可以讓家長更加清晰地瞭解孩子的體成分組成情況,包括脂肪和水分、蛋白質、無機鹽這些非脂肪組織。 準確評估體成分的變化,能夠爲兒童健康成長提供最佳的營養支持,也能夠對成年後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形成風險提供依據,有利於早期預防。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指出,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爲11.1%和7.9%,6歲以下兒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爲6.8%和3.6%,仍面臨營養不良與肥胖雙重負擔、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選擇有效反映營養狀況的指標並定期監測,是兒童營養干預的前提,對於預防營養問題的發生,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爲衆所周知的BMI[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cm)2],可以評價消瘦、超重、肥胖等不同的營養狀況。但人體成分組成包括了脂肪組織和水分、蛋白質、無機鹽這類非脂肪組織。所以BMI或體重的增減既可能是脂肪組織的變化,還可能是非脂肪組織的變化或兼而有之,僅用BMI並不能真實反映個體脂肪發育情況。”王曉燕解釋說。
在兒童營養研究中心門診,醫生通過測量孩子的身高(身長)和體重,計算得出BMI,根據不同年齡、性別的標準評價爲正常、偏高或偏低,提示孩子存在消瘦、超重、肥胖等營養狀況。接着,將通過體成分檢測,進一步分析體內蛋白質、礦物質、肌肉、細胞內液、細胞外液體、脂肪等指標。這一過程中會發現,即便是BMI正常的孩子,也可能存在體脂率超標的問題。例如有的孩子往往是因爲缺乏足夠的鍛鍊,導致肌肉含量低而脂肪比例過高。因此,通過BMI結合體成分分析,可以將這些真正肥胖和隱形肥胖的兒童篩選出來,再通過腰臀比區分孩子的肥胖類型。比如,有的是“周圍型肥胖”,表現爲臀部和大腿較爲肥胖;而有的是“中心型肥胖”,主要特徵是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稱的“蘋果型身材”,以便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干預。
根據評估結果,醫生針對性的出具營養膳食方案,同時結合餵養和進食行爲等信息,指導家庭餵養,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輔助其達到最佳的營養狀況,實現營養的預防、治療、保障。同時針對肥胖的孩子進行運動方面的指導。
作者:首都兒科研究所 邱爽、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