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歷史,給武川帶來了濃厚的王朝氣象

波瀾壯闊的歷史,給武川帶來了濃厚的王朝氣象

--參觀武川博物館

作者/孫樹恆

愁半城,驅馬入雲中,

陰山常購雪,荒鬆無翼風。

--(兆魏)王肅《芯平城》

在這應景的詩意裡。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隨着呼市人大調研組的腳步,踏上了前往武川博物館的旅程。車窗外,大青山的輪廓在晨光中漸漸清晰,南側的青石枯枝與雜草交織,彷彿在訴說着歲月的滄桑。而翻越後山,則是白雪皚皚,一片銀裝素裹,將武川縣緊緊包裹在這片潔白之中。

隨着車輛的緩緩前行,我們幾個人談歷史,談發展,談生活,對這片土地懷有深沉的熱愛和無比的自豪感,我們的腳下是有帝王之氣的地方。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武川博物館映入眼簾。它座落於縣城南山之上,坐南朝北,二層建築外觀簡約而大氣,結構平衡,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漢魏風格。

博物館總佔地面積達到了3.6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也有4865平方米,是一座集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務等功能爲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大廳,一幅巨大的陰山盛景圖映入眼簾,讓人瞬間感受到了武川的遼闊與壯美。屋頂的瓦當,更是巧妙地融入了古代建築的元素,爲這座現代博物館增添了幾分古樸與雅緻。

武川博物館展線長達580多米,共展出了1030件(套)珍貴的文物。展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上起史前,下迄明清,全面梳理了武川的歷史發展脈絡。共設有六個展廳,《開闢鴻蒙》,我彷彿穿越回了那個矇昧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史前時期。《雲中邊塞》。戰國秦漢時期的武川作爲軍事要塞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草原與中原的不斷交融,也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北魏重鎮》則讓我領略了鮮卑民族的輝煌歷史。鮮卑人波瀾壯闊的歷程,不僅給當代武川帶來了濃厚的王朝氣象,也奠定了武川厚重的文化底色。《陰山汪古》則講述了遼金元時期武川轄境的北方民族與中原民族在陰山北麓草原上共同生活、共同成長的故事。《駝鈴陣陣》。這裡形象地概括了明清時期商路繁忙、駝隊相連的盛況。武川作爲溝通陰山南北的商貿中轉站,其重要性愈發凸顯。俺答封貢後,青山北麓草原迎來了持久的安定和平局面。商路的繁盛與可鎮的興起,成爲了明清時期武川的最重要特徵。 整個展覽充分應用了各種現代表現手法,通過精心的空間組合,力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它讓文物活了起來,讓更多的人熟悉了武川這片土地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北魏重鎮。

北魏時期的武川鎮,便是這樣一個閃耀着歷史光輝的地方。它不僅是一座守衛邊疆的要地,更是無數英雄豪傑的搖籃,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文化。

故事還要從遙遠的東漢時期說起。那時,拓跋部落的一支在首領拓跋詰汾的帶領下,從呼倫湖畔踏上了向南遷徙的征途。這是一場艱難而偉大的遷徙,直線距離長達2000千米,對於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爲了尋找更加肥沃的土地,爲了族人的生存與發展,拓跋詰汾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這條未知的道路。 遷徙的路上充滿了艱辛與危險。他們必須翻越大興安嶺北段,那裡“山谷阻絕”,“山高谷深,九難八阻”。大興安嶺雖然山勢並不高峻,但山區綿延不絕,森林茂密,地形複雜,極易迷失方向。拓跋人在這裡遭受了很大的挫折,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南下的冒險行動。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事件發生了。一頭“其形似馬,其聲類牛”的“神獸”從天而降,主動擔當起了他們的嚮導。這個“神獸”很可能是馴鹿,它引領着拓跋人穿越了茫茫的森林,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在馴鹿的指引下,拓跋人終於走出了大興安嶺,來到了今天的呼和浩特、包頭一帶。這裡水草豐美,資源豐富,是理想的遊牧射獵區域。拓跋人在這裡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發展壯大。他們的遷徙與奮鬥,不僅維持了族人的生活,更贏得了族人的擁護與尊敬。拓跋詰汾和他的後代們,以肯鑽研、有遠見著稱,他們指導族人向有利的地區遷徙,爲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武川鎮,這座北魏六鎮之一的重鎮,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原名黑城,後來改名爲武川,寓意着武勇與川流不息的生命力。武川鎮位於邊疆要地,聚集了大量的將領和軍隊,是守衛北魏疆土的重要屏障。

隨着時間的推移,武川鎮的行政區劃歷經多次變遷。至武泰元年(528年),廢鎮改爲郡,名神武郡,屬朔州。北朝後期,武川又先後屬東魏、北周。隋唐以來,雖然行政區劃不斷變化,但武川作爲重要地區的地位始終未變。它見證了北魏的興衰與變遷,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與不屈。 如今,當我們站在武川的土地上,遙想當年那些英勇的將士們爲了國家的安寧而浴血奮戰的場景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從武川到長安,大唐盛世從這裡走出來的。

武川,這座位於北魏邊疆的小鎮,便是這樣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從武川到長安,不僅是一條地理上的遷徙之路,更是一條英雄輩出的歷史長廊,大唐盛世的輝煌,正是從這裡一步步走出來的。

武川,一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鎮,卻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成爲了北魏時期的重要軍事據點。這裡聚集了大量的將領和軍隊,他們守衛着邊疆的安寧,也錘鍊出了堅韌不拔、英勇善戰的武川軍魂。

在北魏時期,它不僅是軍事上的重鎮,更是孕育了九位皇帝的神奇之地。這些皇帝,或出生在武川,或祖籍於此,他們在這裡汲取了成長的養分,磨礪了堅韌的意志,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作爲宇文泰的第三子,他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武川鎮的軍事氛圍和艱苦環境,讓他從小就培養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他繼承皇位後,雖然時間短暫,但卻爲北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緊接着,北周世宗明帝宇文毓繼位。作爲宇文泰的庶長子,他同樣在武川鎮這片土地上汲取了成長的養分。他聰明睿智,善於治國理政,爲北周的繁榮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後,北周高祖武帝宇文邕登上了歷史舞臺。他是宇文泰的第四子,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武川鎮的磨礪下,他形成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他南征北戰,統一了北方,爲後來的隋朝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北周宣帝宇文贇和靜帝宇文衍,作爲宇文邕的後代,同樣繼承了武川鎮人民的堅韌和勇敢。雖然他們的統治時期較爲短暫,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而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更是武川鎮人民的驕傲。他原名楊忠的兒子,但在這裡成長、磨礪,最終成爲了一代開國君主。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隋朝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繁榮穩定。 隋煬帝楊廣,作爲隋文帝的兒子,同樣繼承了武川鎮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他雖然在位期間有些過失,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同樣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

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和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們的祖籍同樣在武川鎮。他們在這裡汲取了成長的養分,形成了出色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才能。在他們的帶領下,唐朝迎來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批批傑出的軍事將領,他們不僅在六鎮之亂中嶄露頭角,更在後來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的許多人物也出自武川。這些英雄豪傑們,不僅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英勇善戰的精神贏得了後世的敬仰,更以其深邃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推動了歷史的進程。他們的存在,使得武川不僅成爲了一個軍事重鎮,更成爲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搖籃。

武川的南邊的陰山上的龐大的祭壇。

對於拓跋人來說,盛樂,這片廣袤的草原,始終是他們不離不棄的第二故鄉。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這裡都承載着他們最深沉的信仰與眷戀。 那是一個春風和煦、河冰消融的四月,草原披上了嫩綠的新裝,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拓跋部在這片土地上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祭天活動,這是他們歷史上首次見於史籍的祭典。對於遊牧民族而言,祭天是連接天地、溝通神靈的重要方式,它不僅僅是對自然的敬畏,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祈求。 祭天的儀式,

在拓跋人的心中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他們利用天然樹林,豎木爲象,或壘石爲壇,繞林木而祭,以此表達對天地的敬仰與感激。如果沒有樹木,他們便豎起柳枝,衆騎馳繞三週,以此象徵與天地神靈的對話。這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一種對生命力量的呼喚。 當太武帝派遣李敞遠赴大興安嶺石室告祭天地祖宗時,他同樣採用了古老而莊重的方式——既祭,斬樺木立之。這簡單的動作背後,是拓跋人對祖先的深深懷念與敬仰,是對家族血脈的傳承與堅守。

隨着時光的流逝,拓跋人的祭天儀程逐漸成熟。遷都平城後,每年四月(一般是四日),皇帝都會親自前往西郊的方形祭壇,率領部分朝臣由青門進入,左轉來到祭壇前,面向西方而立。皇后則率六宮女性從北邊的黑門進入,站在皇帝所在方壇的東側,依次排列。這一刻,整個祭壇被一種莊嚴而神聖的氛圍所籠罩。 祭典開始前,掌犧令將祭祀用的動物——1頭白牛犢、1匹黃馬駒和1只白羊牽到方壇前拴好。這些動物不僅是祭品,更是拓跋人對天地神靈的虔誠獻禮。女巫手執巫鼓,站在方壇東側的臺階前,她即將敲響這面神聖的鼓,引領衆人進入祭天的神聖時刻。 鼓聲響起,悠揚而莊重,它穿越時空的壁壘,迴盪在草原的上空。這一刻,拓跋人的心與天地相連,他們祈求天地神靈的庇佑,祈求草原的豐收與安寧。祭天的儀式雖然簡單,但它所承載的意義卻深遠而厚重。它是拓跋人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是對自然的感恩與祈求,更是對家族與民族的堅守與傳承。

武川的屏障:趙長城、秦漢長城和金界壕。

武川,這座承載着厚重歷史的小鎮,它不僅是英雄輩出的搖籃,更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一環。在這片土地上,趙長城、秦漢長城和金界壕,如同三道堅不可摧的屏障,守護着這片土地的安寧與祥和。

趙長城:古老的守護神 時光回溯至戰國時期,趙國爲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在武川地區修築了長城。這段長城,雖歷經千年風雨侵蝕,但仍屹立不倒,成爲了武川最早的軍事防禦工程。

秦漢長城:歷史的見證者 秦朝統一六國後,爲了鞏固邊疆,秦始皇下令修築萬里長城。而武川地區的長城,正是這段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長城在趙長城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與加固,使得防禦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金界壕:草原上的守護線 進入金朝時期,爲了抵禦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強大勢力,金朝在武川地區修築了金界壕。這條壕溝,雖不如長城那般巍峨壯觀,但它卻以其獨特的防禦方式,成爲了草原上的一道堅實防線。

三大戰役,女水之戰白道之戰唐與東突厥之戰。

女水之戰,是北魏王朝與柔然之間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北魏遷都平城後,勢力逐漸強大,但北方的柔然始終是其心腹大患。爲了抵禦柔然的侵犯,北魏在邊境修築長城,並設置了包括武川在內的六鎮。然而,柔然並未因此而收斂,反而頻頻騷擾北魏邊境。公元470年,北魏獻文帝決定御駕親征,親率大軍征討柔然。四路大軍在女水河順利會師,獻文帝在河畔召開了隆重的誓師大會,號召將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經過浴血奮戰,北魏大軍終於打敗了柔然的軍隊,殲敵數萬,繳獲了無數的軍械馬匹等物質。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鞏固了北魏的北部邊疆,也彰顯了北魏軍隊的英勇善戰。爲了紀念這場戰役,獻文帝下令將“女水”改名爲“武川”,寓意着這條河流見證了北魏的武功和榮耀。

白道之戰,則是隋朝與突厥之間的一場重要戰役。隋開皇二年,突厥沙鉢略可汗以爲北周復仇爲名,聯兵40萬大舉攻隋。隋文帝楊堅迅速調整戰略部署,加強北方各要地的守備。次年春,隋軍與突厥聯軍在白道相遇。沙鉢略自恃兵多將廣,輕敵懈怠。隋將李徹、李充趁機率精兵5000對敵突然襲擊,大破突厥軍。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打擊了突厥的囂張氣焰,也顯示了隋軍的英勇和智謀。

唐與東突厥之戰,則是唐朝建立初期與東突厥之間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唐朝初年,東突厥勢力強大,頻繁侵犯唐朝邊境。爲了消除北方威脅,唐朝決定對東突厥發動進攻。唐貞觀三年,唐朝大將李靖、徐世勣等人率軍攻打東突厥。經過多次激戰,唐朝終於攻滅了東突厥頡利可汗部,俘虜了頡利可汗,徹底消除了北方威脅。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彰顯了唐朝的國威和軍力,也標誌着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而武川作爲唐朝北方的重要防線之一,在這場戰役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三大戰役,雖然發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但都與武川這片土地緊密相連。它們見證了武川的烽火歲月和英勇的戰士們爲了保衛家園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汪古部在武川生活的歷史。

武川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部族的興衰更替,而汪古部,便是其中一抹不可忽視的亮色。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書寫了一段段傳奇的歷史。

公元12世紀,汪古部遷徙至現如今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和包頭市陰山山脈一帶,武川便成爲了他們的重要棲息地。那時,金國爲了防禦和控制蒙古族人,修築了東起呼倫貝爾大草原,西至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的金界壕長城。而汪古部,便肩負着把守武川縣長城關口的重任。在蒙古語中,“汪古”意爲“城牆”,這既是對他們職責的生動詮釋,也是對他們堅韌不拔精神的讚美。

汪古部在武川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們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時刻警惕着周邊部族的侵擾。然而,正是這樣的環境,鍛造了他們英勇善戰、堅韌不拔的性格。在金代末年,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便帶領部族爲金朝守護着北方邊界——金界壕,以抵禦蒙古、乃蠻、克烈蒙古諸部落的侵擾。他們扼守金界壕的西段,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時光荏苒,轉眼間便到了13世紀。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時,汪古部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與成吉思汗結成聯盟,共同攻滅了乃蠻部,爲蒙古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成吉思汗對汪古部的忠誠和英勇表示了極高的讚賞,並與之結爲世姻,將三女兒阿剌海別吉公主賜嫁給了阿剌兀思剔吉忽裡的幼子孛要合。這一聯姻,不僅加深了蒙古黃金家族與汪古部的友誼,也爲汪古部在武川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汪古部與蒙古黃金家族的緊密合作下,武川逐漸成爲了一個繁榮的商貿和文化交流中心。汪古部人善於經商,他們與中原地區保持着密切的貿易往來,將草原上的馬匹、皮毛等特產運往中原,同時帶回中原的絲綢、茶葉等商品。這種貿易活動不僅促進了武川經濟的繁榮,也加強了汪古部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然而,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隨着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崛起,汪古部在武川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明軍的打壓下,汪古部不得不歸降於明朝,並遷徙至寧夏和蘭山陵五縣一帶居住。從此,汪古部在武川的歷史便成爲了一段遙遠的記憶。

駝鈴陣陣的萬里茶道必經之路——白道與蜈蚣壩。

在那遙遠的古代,當絲綢之路的繁華逐漸西移,一條新的商貿通道悄然在東方崛起,它便是被譽爲“萬里茶道”的古老商路。這條茶道穿越草原、翻越山脈,將中原的茶葉與西方的珍貴物品緊密相連,而在這條茶道上,白道與蜈蚣壩,無疑是兩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地名。

白道,位於武川縣境內,自古以來便是北方草原與中原地區的重要通道。它的名字或許樸素無華,但在這片土地上,卻見證了無數商旅的艱辛與輝煌。一隊隊滿載貨物的駱駝便會在白道上緩緩行進,駝鈴聲聲,悠揚而深遠,彷彿在訴說着古老的故事。這些駱駝,是萬里茶道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它們揹負着茶葉、絲綢、瓷器等中原特產,穿越茫茫草原,前往遙遠的俄羅斯及歐洲。

在白道上,商旅們不僅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時刻警惕着草原上的盜賊與野獸。然而,正是這樣的挑戰,鍛造了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與勇往直前的精神。每當夜幕降臨,商旅們便會圍坐在篝火旁,分享着各自的故事與見聞,而駝鈴聲,則成了他們最動聽的伴奏。

與白道相連的,是蜈蚣壩。這是一個位於白道南端的小山丘,因其形狀酷似蜈蚣而得名。蜈蚣壩不僅是萬里茶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更是商旅們歇腳、補給的重要場所。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來自各地的商販,他們或推銷着自己的商品,或交換着彼此的情報,整個蜈蚣壩充滿了喧囂與活力。

白道與蜈蚣壩,作爲萬里茶道上的必經之路,它們不僅承載了商貿的繁榮與文化的交流,更見證了人類歷史上那段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穿越時空的敘事,與歷史對話。‌

這座武川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我們每一位參觀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震撼與感動。

除了展陳的篇章,背景線索外,在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這些歷史場景被生動地呈現在訪客們的眼前。通過高清的影像、逼真的模型、互動的體驗,訪客們彷彿穿越時空,親身經歷了那些輝煌的時刻。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與圖片,而是活生生的畫面與故事。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講解員李老師成爲了訪客們的引路人。她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更有着一顆熱愛歷史的心。在她的帶領下,我們不僅瞭解了歷史的脈絡與細節,更感受到了歷史的溫度與情感。李老師用她那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每一個歷史故事都講述得引人入勝,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

李老師不僅熟悉展陳的內容,更擅長與我們互動。她會根據我們的興趣與問題,靈活地調整講解的方向與深度,確保每一位參觀的人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與體驗。在她的引導下,不僅增長了知識,更開闊了眼界,對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對歷史的敬畏與尊重。我們在參觀過程中,彷彿與歷史對話、與文明共鳴。這是一次難忘的展館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歷史之旅。希望每一位熱愛歷史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啓迪與教益。

(作者檔案:孫樹恆,筆名恆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