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敵風吹雨打!臺灣船傾斜變危船 南市府着手解體拚園區轉型

臺灣船受損功成身退,文化局決定卸除損壞構件。(曹婷婷攝)

以古法全木造復刻的「臺灣船」,爲國內第一艘1比1比例打造的仿古船,經修復規畫後,2019年以「1661臺灣船園區」問世,開放參觀以來,吸引近22萬人造訪,惟木造船舶不敵日曬雨淋,出現多處腐朽且船舶開裂,基於安全考量,今年3月閉園,近日更因大雨摧殘,加劇船身裂損,文化局決定卸除損壞構件。

臺灣船受損功成身退,文化局決定卸除損壞構件。(曹婷婷攝)

仿古臺灣船最初打造目的是重現臺灣17世紀海上盛事之景,在文建會補助下,是國內第一艘自建大型仿古船,長度30公尺、 寬度7.6公尺、船深3公尺、主桅高28公尺、總重約150噸;臺灣船自2008年建造,隔年完工,2010年12月4日首航,從安平港航向鹿耳門鄭成功登陸處,原本還計劃航行到日本平戶市鄭成功出生地,然而,2011年12月在高雄夜航訓練時,發生主桅杆折斷事故,拖回安平修復,自此便停靠在安平港,造船加修復等費用逾1億元 。

鑑於復原臺灣船具重要價值,文化局將修復好的臺灣船打造成臺灣船園區,2019年臺灣船文化園區整備完成,開幕後,吸引近22萬名民衆參觀。然而,木造船舶露天展示,日曬雨淋,熱脹冷縮,不利長期保存,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於船體裝設通風設施,進行日常養護與局部支撐。

今年3月,文化局檢視臺灣船木材多處腐朽且存在側向開裂情形,基於安全考量決定閉園,並請教結構及造船領域專家,認爲臺灣船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建議就已達使用年限的臺灣船作財產報廢,着手進行船舶解體調查,卸除損壞構件,保留堪用物件,提供日後研究之用。

連日由於鋒面來襲,臺灣船不堪大雨摧殘,船艏及右舷舷牆出現裂損,文化局於第一時間加以清理覆蓋,因觀察船舶仍有傾斜及持續擴大損壞之勢,加上船體出現傾斜,爲避免發生意外,文化局已開始委請廠商解體,將以最短時間完成清理。

文化局指出,在臺灣船「功成身退」後,將在臺灣船園區研擬計劃重新建構傳統船舶意象,以傳統造船技術研究爲重,規畫模型船工坊或海洋主題活動,透過更新及多元的手法,讓臺灣船園區於臺南400之際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