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AI的醫師恐被取代?衛福部擬推生成式AI指引

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表示,衛福部正在訂定生成式AI使用指引,希望解決外界擔心AI的「幻覺」疑慮。本報資料照片

生成式AI去年橫空出世,醫療產業漸漸導入。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指出,AI在醫療應用包含書寫結論、疾病輔助判斷、報告產生效率提升等。衛福部正在訂定生成式AI使用指引,生成式AI必須以風險爲中心思考應用層面,希望解決外界擔心AI「幻覺」疑慮,。他也說,不用擔心AI會取代醫師,但是不會AI的醫師會被取代。

李建璋今出席生成式 AI 於醫療場域應用研討會,他指出,生成式AI在醫療界有三大應用,一是醫護人員書寫工作的效率提升,如護理師、營養師、藥師,在AI發展完善下,一天可以省下1.5至2小時。

二是疾病輔助判斷,李建璋以日前一位加拿大的男童爲例,4歲後因疼痛無法站直,家人求助許多名醫、做了抽血、MRI等檢查都找不到答案,最無助時,把症狀輸入chatGPT,竟然意外得到答案爲「脊髓牽扯症候羣」,AI輔助找到更多可能。

三是生成式AI可以跟文字結合快速輸出報告,李建璋以自身經歷爲例,MRI檢測做完等看報告得等上3個月,但是隨着視覺模型發展後,做完檢測當天拿到報告已經不是問題。有的人會擔心AI發展會讓放射科、病理科醫師失業,他說,「AI永遠不會取代醫師,但是不會AI的醫師會被取代」。

李建璋以南韓爲借鏡,醫師人力缺乏下,若沒有AI輔助醫事人員減輕負擔,人力恐面臨短缺,一旦向南韓一樣貿然增加醫師員額,可能會引發罷工危機,就算是發佈戒嚴令時還不忘叫醫師上班;若以長遠來看,AI發展的意義重大。然而,除了擔心工作被AI取代外,生成式AI外界有兩大擔憂。

李建璋說,衛福部的公文原本更早就要透過微軟的Copilot應用,但是微軟4月以前在臺灣沒有資料中心,最近的資料中心在香港,若使用等同於國家公文保存在香港,資料主權喪失,合作緊急暫停。後來微軟成立在臺資料中心後,才重啓合作,並簽約保障所有語言模型資料留在臺灣,力保資料不出境,也鼓勵科技業者在臺設立資料中心。

另一個擔心是AI的「幻覺」,李建璋表示,AI可能會出現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但如果因爲此項擔憂就抗去使用AI,那彷彿活在石器時代,因此衛福部正在訂定生成式AI使用指引,必須以風險爲中心考量,例如風險很低的衛教或是推薦病人合適的醫師。

他舉例,AI推薦病人依照醫師專業推薦的掛號有誤,不會造成太大的生命危險,但如果是AI提供心理輔導,甚至還推薦不適切的憂鬱緩解方式就可能造成極大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