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任微短劇“收割”老年人
網絡配圖
微短劇的風,還是悄然吹進了老年人的生活。從《閃婚老伴是豪門》到《老炮兒之上陣父子兵》,這些中老年題材的短劇在各大平臺頻頻霸榜,成爲不少銀髮族的新寵。不過,也有不少人稱自家老人太過沉迷微短劇,實在令人擔憂。
微短劇何以讓老年人沉迷?從結構上來說,微短劇短小精悍、劇情緊湊,能很快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從內容上講,微短劇又很會利用“先慘後爽”的套路,製造情緒落差來“拿捏”觀衆。無論是“老年霸總”的浪漫愛情,還是“婆媳矛盾”“兒女不孝”等現實問題的反轉劇情,都精準地擊中了老年人的共鳴點,讓其欲罷不能。
但當這些老年人被劇情“鉤”住,各種消費陷阱也就不遠了,一些短劇平臺利用老年人對網絡消費辨識能力弱的特點,精準設置了各種消費陷阱。比如,以低價吸引用戶付款,卻在支付時默認勾選續費選項;或者設置多種付費選項,混淆單集、全劇、平臺的概念,讓老年人根本無法算清自己追劇所花費的金額。
該如何破局?目前來看,相關部門已經關注到了老年羣體頻陷網絡消費陷阱的問題,並持續規範相關創作及收費機制,但不少短劇小程序“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還需監管部門久久爲功,不斷打擊誘導消費陷阱、規範市場秩序;優化審批流程,推動形成適老化付費模式。各平臺也不能成爲“圍獵者”的幫兇,當壓實主體責任,優化算法推薦機制,並做好醒目提醒,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
當然,在警惕種種亂象之外,我們也當正視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近年來,從“假靳東”騙局、古董直播間的“家人們”到中老年微短劇,互聯網上似乎總能看見“收割”老年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反映了一種現象、一種處境,也是一記提醒。家庭與社會都應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愛與陪伴,讓老年羣體的晚年生活更健康、更豐富。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