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頻和步幅哪個重要?不急,先弄清跑步段位

步頻,腳步的頻率,通常指1分鐘兩隻腳邁出的總步數。每分鐘180步,步頻就是180(也可以說每秒3步),多數夥伴習慣用步/分鐘表示。步幅,一步的長度,包含蹬地、騰空、落地全過程距離。一步跨出1.8米,步幅就是1.8,常用單位米/步。優秀跑者能找到完全屬於自己的、搭配起來跑步最輕鬆效果最好的步頻步幅。馬拉松之神基普喬格跑完42.195公里的平均步頻是185,步幅1.9,每公里所需時間不到3分鐘,即配速低於3。爲了提升跑步速度,或者,爲了在同樣的配速下跑得更加高效合理、輕鬆自如,跑步的人在跑步生涯的某個時期會不約而同地遇到同一個問題:我該提升步頻還是加大步幅?步頻和步幅哪個重要?不少跑步夥伴會很糾結,畢竟:步頻越快呼吸節奏也就越快,似乎更容易疲憊;步幅越大越需要足夠的肌肉力量來支撐,否則容易受傷。按照各種統計數據,看上去步頻步幅好像都有衡量標準:短跑,步頻按秒計算,每秒4步只算合格,步幅至少達到身高的1.1倍,蘇炳添之所以是跑神,就因爲每秒跑出4.8步、身高1.72米步幅卻達到2.08米;中長跑和馬拉松,步頻180才能跑進四小時,步幅必須達到身高的60%到80%。有人根據所謂標準得出一個結論:日常跑步,身高1.7米的基本配速是5分鐘,即步頻180、步幅1.1米。這真有些誤導人、讓人越發糊塗了:一個身高1.7米體重100公斤的夥伴,5分鐘的配速能堅持多久?一個身高1.7米年齡55歲的跑者,5分鐘的配速算什麼水平?其實,步頻和步幅,只是衡量我們跑步狀態的一個工具,能夠指導我們跑得更好,無所謂哪個更重要。當我們開始思考步頻和步幅哪個重要,意味着我們在進步,意味着我們的跑步正要邁進近階段,此時,只需弄清我們的跑步段位,知道自己處於跑步的哪個階段。1、入門級跑者跑步時間不長,還沒有形成跑步習慣。此時,重要的是每次能夠堅持着跑下去、每週都能跑起來。步頻160就160吧,步幅0.6還是1.2都沒關係,控制好心率,有氧跑更重要。入門級跑者找到自己的跑步舒適區,更能讓跑步與自己常伴,不容易放棄。2、初級跑者——享受型跑者跑步成爲一種興趣愛好,重點是跑得舒服、跑得沒有傷痛只有好處。此時,跑步的效率更重要,速度不變,時長不變,但跑步效果持續時間更長。毋庸置疑,這個階段步頻比步幅重要,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小步快跑”。我的經驗是,按照530的配速,步頻185比165更輕鬆,跑姿更輕盈,跑完更清爽;而且,堅持三個月,心率還會有所下降。這個階段最能感受髙步頻的好處:着地時間短,地面的衝擊力降低;騰空高度低,落地距離短,膝蓋壓力更小;身體前傾幅度小,更容易把握身體重心,每一步都能落在身體重心的正下方。3、中級跑者——尋找成就感跑步成爲一種生活方式,跑步裡面融入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跑步的目標感更強,天天想着提升配速、磨鍊自己。普通跑者到了這個階段會分成兩類:配速4分以內,強化力量訓練,想盡辦法加大步幅;配速4分以上,強化呼吸節奏和擺臂訓練,提升步頻,控制心率。這個階段,步頻步幅常常同步提升,步頻上去了,步幅也不落後,速度進步很顯著。4、高級跑者——跑步大神大神最不容易,拼的是跑量、是汗水,更是跑步技術。到了這個階段,進步一絲一毫都需付出艱鉅努力,任何技術細節都要一丁點一丁點地訓練到位。大神讓人膜拜,不過,我們這些大衆跑者還是做普通人吧。對普通人而言,跑步更要懂得適可而止。沒有專門的訓練團隊,沒有成爲塔尖選手的身體條件,我們跑步,只是想跑得健康快樂;最奢侈的想法,就是比昨天的自己快一點點。所以,步頻和步幅哪個重要?我們大可不必爲此糾結。讓精英跑者們去血拼吧,我們只需在遠處跟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