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智駕,省7萬元買新款比亞迪唐,比問界M7性價比更高?
油耗更低、性能更強、底盤更好。換裝第五代DM插電混動技術的2025款比亞迪唐(參數丨圖片)DM-i,在基本保持價格區間(17.98萬元起售)的情況下,標配了後五連桿獨立懸架。再加上全系2-3-2的座椅佈局,2025款比亞迪唐DM-i,會讓一衆20多萬元,定位家用的增程式SUV倍感壓力?
第五代DM,在油耗和成本上,降維打擊增程?
比亞迪的第五代DM技術,我們已經聊過多次。簡單來說,就是給發電電機與驅動電機,都提供了一套可以完全解耦的減速器。從而提升電驅性能,以及擴大電驅工況的覆蓋範圍。相對應的,內燃機直驅介入的轉速能夠被更大範圍的有效控制,且在發電效率與驅動功率上,擁有更多的調教餘地。
具體到2025款比亞迪唐DM-i身上,新車在WLTC工況下的虧電油耗爲5.75L/100km。以性能上同樣是單電機版本的問界M7爲例,後者虧電油耗達到6.85L/100km。就算加入車身重量這個參數影響,問界M7平均百公里每升燃油對應負載約346kg車重,而2025款比亞迪唐DM-i在相同計算方式下的負載重量約爲370kg。也就是說,即便把車身重量因素納入計算範圍,採用第五代DM技術的2025款比亞迪唐DM-i,在虧電油耗方面也有約7%的優勢。
雖然以上的計算方式並不嚴謹,這裡僅當作第五代DM技術下的插混SUV,與增程式SUV的一種比較參考。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插混與增程技術方案,在對待電池問題上的差異,導致車身重量方面,同級別插混車型會更具優勢。
具體來說,就是插混車型的電池容量趨於穩定,主流水平基本維持在純電續航100km左右。而增程式則在電池容量上,開啓了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因爲增程式的發動機部分,工作效率始終是一致的。而更大的電池容量,不僅可以更大限度規避虧電情況的出現,還可以在堆砌電芯的前提下,提升整個電池包的工作電壓,從而獲得更快的充電速度。比如眼下要做4C充電速度的增程式電池包,容量上基本都邁過了50kWh的門檻。
而插混的內燃機在效率上仍需要視工況調整,雖然調整幅度沒有燃油車時代那麼複雜,但這種邏輯上的特點,也決定了如今多擋插混依舊具備很強生命力。至於比亞迪的單擋插混,當然是另一種解題思路。第五代DM技術延續所謂單擋直驅的背後,其實也有着通過減速器結構,調節兩臺電機與發動機之間串並聯關係的因素存在。
總之,增程與插混雖然都在對內燃機部分進行升級。但內燃機與三電系統有且只有串聯工作的增程式,必然會走上大電池的路線。而插混技術的核心矛盾,實際上在如何科學調配內燃機與三電系統的工作關係上。諸如第五代DM等頭部插混技術方案下,車輛自然不需要採用過大容量的電池,從而在低油耗的前提下,平衡車身重量以及整車製造成本。比如2025款比亞迪唐DM-i,就能把起售價控制在比問界M7少7萬元的水平。
無高階智駕和四驅,不如省錢買插混?
不過之前不是說,增程式是“價格屠夫”嗎?其實這個說法首先建立在增程式自身。也就是說,相比帶有第一梯隊高階智駕、主動底盤、四驅等配置的“滿血版”增程式車型。更多追求在空間、續航、舒適性等方面產品力不打折扣的高性價比增程式車型,能夠把價位拉到20萬元級別,甚至更低。
而高階智駕、四驅,以及基於這兩者衍生而來的主動底盤等技術,確實並非很多家庭剛需用戶的必需品。但如果順着這個思路來說,使用第五代DM技術的2025款比亞迪唐DM-i,似乎在產品力上,要比這類高性價比增程式車型更有競爭力。
比如說在空間方面,2025款比亞迪唐DM-i的軸距就達到了2820mm,這一數據完全看齊問界M7。但車身長度方面,問界M7突破了5米大關,而2025款比亞迪唐DM-i還不到4.9米。當然,軸長比約爲0.58的2025款比亞迪唐DM-i,面對新能源車普遍超過0.6軸長比的表現,好像也不算太突出。這點其實是所有三排座椅SUV的共性選擇。由於要照顧第三排的底盤舒適性,車輛的軸長比就不能無限拉達,只能選擇較長的後懸。再加上新車標配了可變阻尼減振器和五連桿後懸架,整個座艙,特別是第三排的舒適性,也能有較明顯地提升。
並且,五連桿後懸架,也從技術上保證了2025款比亞迪唐DM-i可以兼容後置大馬力電機。當然,從整車定位和需求角度出發,大馬力四驅版的比亞迪唐,相對來說屬於小衆需求。而當我們迴歸到單電機邏輯(實質是P1+P3),採用第五代DM技術的2025款比亞迪唐DM-i,由於釋放了驅動電機的潛力,僅在電機最大功率方面,就達到了200kW。這一表現完全看齊了同級別增程式SUV,更不用說還提供直驅功能的1.5T發動機,功率也被提升至115kW。最終,在前驅的情況下,2025款比亞迪唐DM-i的官方零百加速成績,依舊做到了7.5秒。與一衆單電機後驅的同級別增程式SUV,基本處於一個水平線。
而且在純粹家用場景下,前置前驅的動力系統,甚至要比單純的後置後驅,更佔優勢。前驅家用車是燃油時代的老朋友了,雖然絕大多數情況下,前驅都與操控沒啥太大聯繫,但駕駛員思維邏輯與方向操控完全一致的特點,也使得前驅的駕駛門檻更接地氣。相對來說,後驅的操作邏輯存在一定“反打”的場景,這也對駕駛員的操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電機初段即滿血扭矩輸出的特點,以及動輒200kW的最大扭矩,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單電機後驅車型的操控壓力。
誠然,有四驅的冗餘固然是好。但就像對帶激光雷達的第一梯隊高階智駕,有空氣彈簧的雙叉臂懸架,以及主動底盤等配置和技術一樣。拉滿這些冗餘之後,即便是增程式SUV,也大多突破了30萬元價格門檻。而在20萬元左右的價位,只拼用車經濟性、實用空間、舒適性等家用車硬指標,插混SUV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在技術迭代上能將虧電油耗明顯甩開增程式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