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科技業 做零食也拚「短鏈」!臺灣百事讓700塊田長出國產洋芋片

臺灣百事總經理陳世偉(圖中)。商業週刊提供

【文●遊羽棠】

時序來到一月,臺灣最大的稻米糧倉嘉南平原正是冬季裡作期,農田大規模休耕,田間卻有一羣臺大碩士團與新科技農民正忙碌着,照料農田裡冒出的綠色新芽。

「這是專門做洋芋片的馬鈴薯啦!種卡久,但讓我多一期收入,」農民停下手邊農事熱情解釋,附近村莊有許多和他一樣的水稻農,每年冬季休耕期,會靠馬鈴薯賺外快,「一開始都是小面積,後來大家有賺到錢,把消息散播出去,就越種越多。」

這是百事食品與數十位農民合作、耕耘七百塊馬鈴薯田的縮影,其背後卻代表一個全球性品牌在地化種植與生產一貫化的新趨勢。

百事是全球第二大食品業者,也是臺灣休閒食品龍頭,每年光是旗下樂事洋芋片的銷售量,就能環繞臺灣九圈。以往,這些洋芋片原料多數來自美國。

但它現在找臺大碩士組成農業團隊,走遍全臺在地生產,以流利臺語與農民搏感情,也用最新英文研究解決洋芋片專用馬鈴薯的種植難題。

如今,臺灣樂事洋芋片善用臺灣冬季裡作能種馬鈴薯的優勢,約五成採用在地馬鈴薯製作,其餘季節則靠進口供應。臺灣百事食品總經理陳世偉證實,這是明確的發展趨勢,「我們對本土供應量的期望是要越來越多。」

因高運價、極端氣候、減碳它打散供應鏈,做在地生產

爲什麼來自美國的食品巨頭,賣的也是舶來品洋芋片,卻成爲臺灣唯一直接、大規模與農民契作的第一大?

很長時間,樂事在容易取得大片土地、適合馬鈴薯生長的溫帶地區,例如:中國、巴西等營運自家農場,確保原料供應。缺乏前述條件的臺灣,則是進口、在地購買並行。

然而,過去量大價平的美國馬鈴薯,開始因爲氣候異常減產,又遇疫情導致塞港,運費飆漲,每公斤直逼三十元,竟比臺灣馬鈴薯貴上五成。

臺灣並非個案,這促使百事檢視它龐大的供應體系,接着,就如同科技業曾經的抉擇——它打散供應鏈,開始培養在地供應能力。

百事食品董事長暨執行長龍嘉德(Ramon Laguarta)受訪時坦言,「具彈性的食品系統,對我們的業務推動至關重要。」 他舉例,爲了減少碳足跡,也打造能永續運作的農業體系,該公司直接與更多農民合作,透過分享農業知識和種植方法,提高利潤和產量。

二十年前,百事在臺灣設廠炸洋芋片,開啓在地採購。隨着前述大環境變化,它不只跟盤商採購,還進一步直接找上農民契作,近兩年,使用國產馬鈴薯製成的樂事洋芋片,已穩定達到五成。

以往百事是向馬鈴薯盤商採購,能省下不少功夫,爲什麼要捨近求遠,自建農業團隊,踏遍全臺七百塊農田,一個一個說服農民,直接簽約契作?

「盤商賣的是鮮食馬鈴薯,我們種大西洋種,這是最適合做成洋芋片的馬鈴薯。」陳世偉解釋,鮮食馬鈴薯水分太多,炸成洋芋片費時,成品分量也比大西洋種更少。

然而,大西洋種只能用於加工,且百事是唯一買主。鮮食種適合料理,也可以加工,市場流通性更佳,盤商更有意願投入。

百事想使用屬意品種,只砸錢採購還不夠,想在耕地破碎、氣候炎熱的臺灣建立自家馬鈴薯供應鏈,得先突破搶地、搶人的難關——這促使它走出辦公室,組農業團隊專跑嘉南平原,理解、打動農民。

第一個難關是「搶地」。

臺灣多數專業農民收入來自水稻,種植排程以水稻爲重,一旦馬鈴薯長得比預期更慢,就會拖到下一期水稻播種時間。「農民會心慌啊,就想趕快把農地要回去,也會影響明年合作意願,」主導農業團隊的臺灣百事農業原料經理吳哲宇解釋。

搶地》科技化育種抗病蟲害建示範農場,推友善耕作

在時間壓力下,農民種植馬鈴薯的誘因本就不高,百事屬意的大西洋種,所需種植期又比常見的鮮食種多了二十天。

「馬鈴薯比較怕水,萬一有個比較大的降雨,收成量可能就去了一半,」已經與百事合作五年的青農江亞倫坦言,面對可能血本無歸的風險,農民意願更低落。

種種現實考量,都是契作阻礙。吳哲宇知道,比起費盡脣舌勸說,讓農民看到合作的好處,更有說服力。

此外,臺灣的馬鈴薯產業一直有個痛點,就是種薯健康度太低。農業部曾發表研究報告,市面上流通的健康種薯僅約三成,更讓收成量不佳。

這正是百事的勝場。多年來,它在全世界逾六十個國家種植馬鈴薯,不只累積培育種薯的豐富經驗,還有先進的種植觀念,維持種薯健康。

所以,百事的模式不只是找農民契作,而是設植物工廠,培養種薯,還能由植物醫師到田間看診、解決病蟲害。

「外面拿的種薯不穩定,每年像在賭博,」江亞倫回想,拿到好的種薯就賺錢,不好的就可能虧錢,「跟百事合作最大的好處就是種薯滿穩定的。」

臺灣百事也引進更好的田間管理,它正在興建第一座示範農場,引入滴灌系統、使用有機肥,以身作則,推動更友善環境的種植方法。

「種久了,同一塊地的收成明顯下降,」吳哲宇認爲,養地力很難立竿見影,它與志同道合的農民簽了五年長約,由百事出資買設備、國外專家來臺輔導,想在環境永續的前提下,提升單位面積產量。

搶人》穩定收購價吸引農民採購成本高,卻是正向循環

另一個難關是「搶人」。

多年來,其他的臺灣洋芋片大廠都是跟盤商做生意,指定品種、規格後,再由盤商去找農民契作。百事既然決定打通農田到工廠的一條龍模式,吳哲宇坦言,從此與盤商變對手,「開始競爭這些農民。」

一場搶人大作戰在田間展開,百事原料部門要開始下鄉巡田,隨時接聽這羣農民的疑難雜症,就連財務部門也要開始精算如何制定收購價,才能符合成本,又對農民有吸引力?

與百事合作長達十年的農民私下表示,最大誘因還是收購價優於盤商,甚至某一年遭遇霸王級寒流時,百事主動給予農損補貼,「記到現在啊,很佛心。」但,「直接找農民契作,比跟盤商採購貴了四成。」陳世偉坦言,盤商把大顆馬鈴薯賣往菜市場、中小型加工;但百事契作是全部收購,採購成本較高。

爲了確保供貨穩定,許多有形、隱形成本卻接踵而來,如何權衡利弊?

陳世偉直言,「我願意付出成本,是爲了所有東西都要穩定,」消費者持續埋單、讓它成爲龍頭品牌,甚至產品定價能比同業高,都是奠基於品質。比起便宜治百病,他更想確保不出錯。

「它是成本嗎?我倒覺得是正向循環的一部分,」陳世偉認爲,既已付出成本與人力,更應與消費者溝通,這包洋芋片能帶來哪些附加價值?與競品有何區隔?

二○二四年,百事以臺灣馬鈴薯短鏈優勢,推出無添加鹽洋芋片,訴求新鮮就要吃原味;同時也趁着國產馬鈴薯季節,把數款經典產品標上臺灣馬鈴薯圖案,銷量竟比它的新品平均銷量還高。

「這些付出一定值得,」一名本土零食同業主管認同,百事率先推出標榜使用國產馬鈴薯的產品,「每次推新品,都是加深品牌形象,」長久下來,消費者眼中的樂事不再只是洋芋片霸主,會逐漸長出本土、友善環境等標籤,在市場上佔據更多位置。也讓一羣三、四十歲的青農思維有別於上一代,跟上世界趨勢,變身科技農,在臺灣種出成本、品質不輸土地大、氣候條件佳的巴西、內蒙古馬鈴薯。

這同時也是全球性大轉變,不只工業產品有地緣政治、高運價、減碳壓力,全球在地化的短鏈風潮也吹進農業,搭上這場新趨勢的列車,不僅讓品牌業者、供應商、消費者都能感受到價值,也讓臺灣農業、農民衍生出新的發展機會。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現代人爲什麼越來越孤獨?研究:「這種朋友」正急速消失中

小車買氣大爆發!爲何福特CEO說:未來5年,電動車要賺錢得靠它?

別再相信「做喜歡的事就不累」!管理大師:真正的成就來自5個工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