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就不會挫敗」的厭世 Z世代反問大人:我們何曾被允許失敗?

臺大社會系學生楊宇澤以歌手許含光的作品《25》,作爲代表自己所處年代的一首歌曲。圖/翻攝自YouTube頻道「forgoodmusic」

能代表你所處年代的一首歌是什麼?知名廣播主持人馬世芳於大學校園中任教,每學期從報告中收集學生們認爲「最能代表我這代人的一首歌」。日前,他分享就讀於臺大社會學系的楊宇澤同學所撰寫的報告,內容令馬世芳印象深刻,也引起衆多人的共鳴。文中楊宇澤推薦了一首講述失敗的歌曲,娓娓道出作爲高材生及Z世代的集體心境。

楊宇澤誕生於千禧年後、成長於有些經濟和文化資本的中產階級,電子設備和網路已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小學以後,社羣媒體更是黏到了人的手指上。他自認並非頂尖聰明,卻蠻會念書考試,受益於臺灣的升學制度,卻也同時爲此受苦,現在每天在椰林大道上淋雨和騎車,讓他想點播歌手許含光的歌曲《25》。

爲何選擇這首歌曲代表Z世代?他道出背後故事。《25》被完成於歌手許含光滿25歲生日前的十幾分鍾,前不久,許含光纔剛參加中國的選秀節目,不過過程不太愉快,給了他在音樂路上很大的打擊;然而在更早以前,許含光在高中音樂性社團風生水起,18歲就簽約經紀公司,當時對於未來,肯定滿溢着美好想像,直到後來一次受訪,他纔講過「自己從來沒想過長大後會變成這個樣子」。

「而《25》說白了,是一首關於失敗的歌。」楊宇澤在報告寫道,越是在升學主義下受利的人,越是會在年少的時候受到衆星捧月,有種自己將來必定不凡的感覺。但進了明星學校後,會發現唸書變成一件不值得一提,卻無法徹底從心頭消去的事情。而在現代中產階級的教養腳本底下,千禧後的小孩從小開始學習各式才藝,除了會念書,還會拉大提琴、彈鋼琴、唱歌、跳舞等等,就在那些瞬間,發現自己原來平凡的不能再平凡。

楊宇澤指出,大環境沒有過多動盪,一切都告訴你只能成功,「父母或更早幾代都苦過來了,不明白你爲什麼只能是這樣」,媒體論述中,只要是高材生都會被特別標註放大,好像高材生都不能犯錯。回顧自己的高中時代,即使睡眠不足上完一整天的課,準備搭一個多小時的捷運回家,只要穿着制服,即使下一秒意志就要熄燈,還是不敢坐上一路空到最後一站的博愛座;即使有其他空位,還是必須睡得很不安穩,時時擡起頭看周邊有沒有其他人要坐。

「我想我們這個世代的集體感受,是害怕挫敗。」楊宇澤援引「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一份在2019年發佈的調查,臺灣學生在所有調查的國家裡最害怕失敗,而且害怕失敗的指數遠高於平均非常多;另一方面他也相信,學校排名越前面的,害怕失敗的程度越深。

楊宇澤透露,每天在校園內看着身邊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努力用實習、打工、課業、活動參與填滿生活,每日每夜不停追趕着沒有盡頭的無形終點線,如果做不到或不小心病倒了,便覺得自己就是爛草莓,連這點壓力都承受不了,「這不是新聞底下『現在的小孩就是爛草莓』,這類簡單歸因就能闡述明白的問題」。

他思考,即使厭世又無力,但每個人其實都還是很努力地在做一些事情,之所以害怕失敗,可能源自於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方式、高期待、還有其他只容許成功的論述,「回想起來,什麼時候我們曾經被允許過有失敗的間隙?被告知過即使沒那麼好也沒關係?」

談回所選歌曲,楊宇澤認爲這是一首極度誠實的歌,逼着自己剖析內心、端看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失敗是更加強烈的情感,並非只是失敗本身,而是環繞於其產生的一連串擔憂、害怕,到不做便不失敗的厭世,都是這個世代所充斥的課題」。然而失敗的恐懼太巨大,全面地籠罩生活的所有,以至於我們在未來撥開那些情緒之後,纔會發現當下那些路,也許鋪滿快樂。

※楊宇澤「最能代表我們這代人的一首歌」經本人授權刊出,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全文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