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6長期擔任大陸空投、特種作戰

空軍軍史館軍機展示場陳列的C-46運輸機。(高智陽提供)

中華民國空軍的運輸機部隊,經常被士兵們俗稱爲「老母雞(機)」,這個外號從何時而來?現今比較主流的說法是源自空降部隊,將傘兵跳出機艙形容成「母雞下蛋」,由於每一種運輸機都會執行傘降任務,也因此,空軍每一代的運輸機都被稱爲老母雞(機)。

然而,根據空軍口述歷史,指出是C-46運輸機的獨特機鼻,看起來像是母雞的嘴喙,所以才被形容爲老母雞。來介紹名符其實的第一代老母機:C-46。

美國寇蒂斯C-46「突擊隊」(Curtiss C-46 Command)運輸機,開發於1937年,當時爲了爭取商用高空、大運量客機市場而設計的,爲此也研發了許多專利,比如高空客艙加壓技術。不過,或許是對新技術的不放心,未能從客機市場上取得訂單,寇蒂斯只好轉向軍方推銷,終於獲得美國陸軍航空兵團(USAAC,美國空軍的前身)司令亨利阿諾德(Henry Arnold)的興趣,看中了C-46的運輸能力,就是這個一念之間,才使得C-46成爲二戰時期最重要的運輸機,總生產量達到3000多架。

在二戰時期,C-46主要服役於中緬印戰區(CBI),它是「駝峰航線」最主要的角色,其地位可能比同期的C-47「空中列車」(Skytrain)還重要。因爲與C-47相比,C-46的運輸量更大,幾乎是C-47兩倍,能夠裝載沉重的山砲與小型卡車、吉普車,對於缺少武器生產能力、機械生產能力的中國來說,實在非常重要。

然而,飛越喜瑪拉雅山對當時的航空技術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C-46本身又有缺少自封油箱、機械結構複雜等問題,再加上飛抵中國昆明以後,昆明這裡的維修條件也很難把它維護到良好,導致抗戰時期,C-46的故障率與失事率都相當的高,即使C-46運輸量是C-47的2倍,但事故率也是C-47的兩倍,每一次出勤,都是空軍委員會相當困難的決定。

抗戰勝利之後,旋即國共發生衝突,在最後的時刻,C-46擔任起重要物資撤往臺灣的任務,其中包括國庫黃金。根據中華民國前空軍中將張麟德的回憶,大約是在徐蚌會戰後不久,當時他的運輸機中隊駐防上海江灣機場。某日一羣「不速之客」前來指定要運輸重要貨物,表明身分是中央行的人,張麟德接過運單才知道要空運黃金。據他所說,當天他帶領9架C-46運輸機從上海直飛臺北,「每架飛機裝載2.7噸,這是C-46的最大運載量」,抵達松山機場後,已有央行接應人員處理,而9架C-46立即再飛返上海,繼續其他的運輸任務。

在遷臺後,C-46持續擔任大陸空投、特種作戰、遠洋及本島外島之行政運輸及官校空運組飛行訓練用,表現卓越,至民國58年除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