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爲何冒大風險遠征烏桓?僅郭嘉一人支持,因爲他看明白了

引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

袁紹雖敗,實力尚在,可惜天不假年,袁紹不久病逝,曹操能擊敗袁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比袁紹能活,可見保養身體纔是第一位的。

袁紹死後,士族羣龍無首,各擁袁紹諸子,自相戕害,曹操白撿了四州之地。

袁氏兄弟戰敗後,投奔了烏桓三郡的首領踏頓單于,踏頓見孃家人來了,很是歡迎,表示一定要替倆小舅子奪回袁氏故地。

(袁紹)

一、袁氏與烏桓的關係

烏桓源自東胡部落,西漢時,匈奴冒頓單于興起,東胡爲其所滅,東胡餘部逃入烏桓山,因以其爲號。

出於滅族之恨,烏桓與匈奴是死敵,汗匈戰爭時,烏桓騎兵作爲輔助部隊參與了對匈作戰。

東漢時,烏桓騎兵的地位開始越發重要,一個帝國到了末期,武德衰退,往往就會更依靠外族,羅馬帝國到了末期,唯一有戰鬥力的就是斯提里科手下的哥特和法蘭克部隊。

(烏桓騎兵)

這些外族也會依靠自己的地位攫取更大的資本,東漢末年,烏桓收容躲避戰亂的漢地居民十數萬,佔據遼西三郡,實力越發強大。

北方很多軍閥都在爭取他們的力量,前有劉虞、張純,後有袁紹、公孫瓚。

其中劉虞和烏桓的關係搞得最好,公孫瓚殺劉虞的一個附帶效果,就是寒了烏桓各部的心。

因此,在公孫瓚與袁紹在幽州相持時,烏桓各部選擇站在了袁紹一邊。

(踏頓)

烏桓幫袁紹打擊公孫瓚,袁紹的回報也“甚厚”,先是幫烏桓各部首領向東漢朝廷討封賞,三部首領皆獲封單于,並賜安車、華蓋等禮器,優榮備至。

其中的踏頓單于還提出要娶名門袁氏之女爲妻,這個要求很像後來的侯景,袁紹沒有像梁武帝一樣不識時務,而是在家族中找了一女,認爲女兒,嫁給了踏頓,所以踏頓其實是袁氏兄弟的姐夫或妹夫。

一個女婿半個兒,四捨五入,踏頓也算半個袁家人,有這層榮辱與共的關係,踏頓自然要幫袁氏兄弟捲土重來。

(曹操)

曹操不願放虎歸山以爲日後之患,更何況烏桓騎兵爲天下名騎,曹操也想收爲己用,遂動議北征,追殺袁氏兄弟,收服烏桓。

二、戰前爭議

在起兵之前,曹操集團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

諸將大多反對出兵,給出的理由是:是烏桓“貪而無親”,踏頓和二袁只是塑料兄弟,他不會幫二袁反攻四州的,二袁強弩之末,早已灰心喪膽,跑到烏桓不過是爲了逃命,也不會有反攻的志向,加之劉表雄踞荊州,曾與袁紹聯結,可能會趁虛而入,況且北征路途兇險,實在沒有必要。

支持曹操北征的僅有郭嘉一人,郭嘉分析道:“首先,北方四州歸附曹操只是屈於兵威,不是真心歸附。其次,烏桓和袁氏關係很好,休慼與共,很可能會幫袁氏反攻,屆時烏桓南下,四州響應,四州之地恐不復國家所有。最後,劉表不過自守之賊,不必擔心他會有行動”。

郭嘉的分析很有道理。

(郭嘉)

郭嘉說袁紹要比曹操得人心,確實如此。

什麼樣的人會獲得所有人的好評,只有一種人,就是啥也不幹的人,凡興一利,必生一弊,討好一羣人就是在得罪另一羣人,周朝爲什麼享國八百年,就因爲周天子不管事,怨謗歸於諸侯,算不到他身上。

袁紹是士族聯盟的領袖,他的處事風格是任由士族自行其事,自己但總其成,類似於周天子之於諸侯,而曹操要走法家秦制路線,這使得他的集團汲取力強,更有戰鬥力,可也更不得人心。

(士族)

士族懷念袁紹的寬鬆,當然就有可能響應袁氏兄弟。

關於踏頓和二袁的關係,雙方不是塑料情誼,復興袁氏對踏頓本人也是有利的。

劉表方面就更不必擔心了,劉表年老體衰,已無進取之心,處理內部事務已經讓他焦頭爛額了。

此前張繡帶着叔叔張濟的西涼兵歸附劉表,劉表任用,並委之以天下第一大郡南陽郡,張繡卻最終叛離,投奔了曹操,南陽也丟了。現在又來了個劉備,一朝被蛇咬,劉表對劉備喻防於用,不敢再委以重任。

本地人就更不聽劉表的了,劉表能單騎平荊州,靠的是與本地士族達成協議,他的荊州牧只是本地士族的一塊招牌,他連自己的繼承人都決定不了,又怎麼可能讓士族爲他效命。

(荊州蔡氏)

荊州士族和益州、揚州士族一樣,處於帝國的邊緣地帶,入主中原離他們太遠了,他們只對保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興趣,更不可能幫劉表爭天下,此前出兵牽制曹操,只是賣給士族聯盟的領袖袁紹一個面子,已經算仁至義盡了。

曹操聽了郭嘉的分析後,決定北征烏桓。

三、北征之路

曹操大軍沿滹沱河水路並進,來到幽州的無終縣(今河北薊縣)後,卻無法再前進。

曹操原計劃走濱海的遼西走廊,這條路是海平面下降後浮現的,常年積水,尤其是夏天,水深不能行車,淺不能走船,很是尷尬。

就在曹操一籌莫展時,隱居在徐無山的田疇出現了。

(田疇)

田疇不是仙風道骨的隱士,他聚集宗族五百人,依附民數千在徐無山築塢堡以自守,這是魏晉時代士族的典型行爲,許褚就是這種出身。

“村”這個字產生於三國時代,“村”就是“從屯”,也就是“塢堡駐兵、周圍有依附民居住”這種樣態。

所以田疇不是一個人來的,他是代表他的宗族來投奔曹操,如同李典故事。

田疇爲曹操指了一條古道,曹操大軍出盧龍(今喜峰口),過白檀(今河北寬城)、平岡(今遼寧凌源),突然出現在柳城。

(曹操迷惑烏桓路線)

踏頓急忙組織防禦,措手不及間,被張遼陣斬。

烏桓其他部的首領和袁氏沒有那麼深的關係,不願抵抗到底,歸降了曹操。

袁氏兄弟再次東逃,跑到了遼東的公孫康那裡,不久被殺。

曹操南歸時選擇了地面稍乾的濱海道,路過碣石山時,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觀滄海》。

北征烏桓,不僅拔除了曹操的北患,還收服了烏桓騎兵,曹操將之散用各部隊,成爲魏武霸業的一大助力,在長阪坡追擊劉備的部隊,就有烏桓騎兵雜於其中。

(碣石山)

不過當初的反對者說的也沒錯,曹操南歸時遇到很大困難,軍中饑荒,幾乎喪命,所以曹操事後也封賞了他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