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嚴重,光伏產業還有未來嗎?

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中國的人均和總的用電量,哪怕是傳統意義上,必將還有大幅攀升空間。

撰文丨任大剛

最近有消息稱,多家光伏企業簽訂自律公約。

有光伏企業高管透露:“本次自律公約簽訂企業超30家。根據所簽訂的自律公約,將從下個月開始管控產能,(簽約)各家都有配額。”據悉,相關配額依據2024年各家企業的出貨量,以及產能所制定。

光伏的產能的確是個大問題。最近不斷有專家指出,中國光伏的產能已超過全球需要量。兩條消息對勘,似乎印證了光伏產能過剩的嚴重。

其實除了產能過剩,今年上半年的綜合數據還顯示,N型電池生產成本每W淨虧0.04元,組件生產成本每W淨利潤0.01元。而上游的硅料價格,已經從每噸30萬元跌到3萬多。

生產端掙不到錢,產品供過於求,如此嚴重的局面,是不是預示着這個產業馬上就要黃了?

此事還得從頭說起。

光伏產業的特點

首先,光伏產業是個重資產、高投入、高產值的行業。

以投資1GW(10億W)的TOPCon技術路線爲例,當前設備投入約需要1.2億,加上土地、廠房建設、原材料採購、流動資金和人工成本等,至少需要3個億上下才能啓動,而一般的生產基地,至少需要3-5GW以上纔有經濟價值。

又以投資1GW的HJT技術路線爲例,設備投入在3億上下,加上土地、廠房建設、原材料採購、流動資金和人工成本等,則至少需要4.5億以上,3-5GW的生產基地,哪怕分期投建,至少需要10個億的資金籌備計劃。

這樣大的資金需求量,手握幾百上千萬資金的企業主進不了門檻,背後沒有金融機構或大的投資機構支撐,根本玩不轉。所以從一開始,光伏產業就自帶一些金融屬性。考慮到不斷有光伏電站擁有者在發行REITs產品,其金融屬性就更爲明顯了。

而以前年每W1元以上的N型電池片價格計算,一個5GW的電池片生產基地,每年的產值可以達到50個億以上,加上組件價格每W接近2元計算,則產值可以達到100多億的規模。

在地方政府看來,引進幾十家企業,總產值也很難超過10個億,而只要成功引進一家光伏企業,達產之後就是百億元級的產值,何樂而不爲?因此,在過去兩三年,許多地方政府都在爭相上光伏生產項目——不僅有國家產業政策的鼓勵,而且——太划算了。

即便今天電池片採購價格腰斬且過大腿,但仍然是產值相對較高的產業,仍以5GW的電池片爲例,年產值可以達到20多億以上,加上光伏組件的35億左右,可以到五六十億產值,仍是各地方政府比較中意的招商項目。

其次,光伏產業還是技術迭代很快的高科技產業。

TOPCon成爲目前主流技術也不過三年時間,它取代的是此前的PERC技術。被取代的主要原因,是PERC的光電轉換率極限值在24%左右,TOPCon比PERC有更高的光電轉換率,目前的極限值接近27%。

TOPCon很快成爲技術主流的另一個原因,是一開始投入PERC技術路線的廠家,可以通過設備改造,進步到TOPCon,舊設備新利用,可以降低設備折舊率,經濟上划算。

但更新的HJT技術已經完成產業化,出現了GW級產能。相比於TOPCon,HJT技術有幾大優勢:(1)工藝流程短,HJT只有4道工序,而TOPCon有12道工序;(2)光電轉換率更高,理論極限值超過27%;(3)長壽命,低衰減;(4)溫度係數低,在高溫環境下,也有較高的發電性能。

值是之故,新的產線已經沒有再投TOPCon的了,更沒有人提及PERC技術,PERC技術的產品也多銷往非洲地區。

除了上述三條技術路線,去年資本市場一度熱炒的鈣鈦礦技術,光電轉化率極限值在40%以上。由於HJT在生產工藝上的低溫環境,天然可以疊加鈣鈦礦電池,理論上的光電轉換率可達45%。而TOPCon的高溫工藝,無法實現這一點,這也是新玩家不再使用TOPCon技術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技術熱點,已轉移到HJT疊加鈣鈦礦,但鈣鈦礦技術目前的技術瓶頸,是穩定性尚未解決。與HJT30年使用壽命相比,鈣鈦礦5年的使用壽命,還是太不匹配了。但即便是5年壽命,實際上已經有商業價值。

此外,BC技術也是時下的技術熱門,PERC、TOPCon、HJT、疊層電池等都可以跟BC技術相結合,疊加工藝繼續擴大效率優勢。業界認爲,TOPCon技術雖然在當前市場上市佔率遙遙領先,但在逐漸萎縮,未來幾年,是TOPCon、HJT、BC三條技術路線三分天下的時代。

全球還有其他一些技術路線。譬如美國市值第一的光伏企業First Solar(第一太陽能),採用的是碲化鎘技術,通常稱爲薄膜技術,應用場景相對要小。

同樣叫“car”,有的是電車,有的是油車,光伏產業跟汽車產業有類似之處——一個光伏,各自表述。

經測算,光電轉換率提升1%,大約影響電站收益可以高達7%,疊加計算,電站全壽命週期二三十年的收益即有倍數之差。

重資產,技術迭代快,自帶金融屬性,決定了光伏企業的命運往往如坐過山車,首富輪流坐,明年到我家,一個週期接着一個週期,走錯技術路線,踏錯週期,下地獄;踏對週期,上天堂。

這個行業就是這麼刺激。

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路徑

首先,從技術上來講,光伏發電不穩定,不僅白天發電不穩定,而且到夜間還無法發電。

在早期,由於裝機量小,光伏發電上電網不是問題,而且還大受鼓勵,掏錢請你上電網。但隨着裝機量擴大,超過15%的冗餘就會對電網造成衝擊。於是,儲能產業順勢興起,2023年因此成了“儲能元年”。開工興建光伏電站,審批時候強制要求配儲能20%。

但儲能消納20%還是無法應對裝機量擴大勢頭,於是又進一步要求自帶產業,自己解決消納。

但問題是,現在的高耗能產業不是那麼容易就匹配過來。最終還是要在儲能上多想辦法。

目前主流的儲能方式是電化學儲能,還有重力儲能、抽水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等,總之是挖空心思,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對光伏發電來說,光伏制氫興許是不錯的技術選擇。譬如在新疆就地電解水制氫,通過管道送往東部或壓縮後運到其他地方,跟油氣一樣,實現能源的異地流通使用。但由於氫原子最小,最容易逃逸進入其他物質,出現“氫脆”現象,破壞儲運設備。這是目前儲運方面的技術瓶頸。

其次,是文章一開頭提到的產能過剩問題。

本輪光伏組件暴跌,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組件,因新冠疫情,到港後無人提貨,無法交割,數量高達40GW(也有說80GW的)。

但這些光伏組件的歐洲客戶已經支付部分定金,中國廠商認爲既然已經取得部分定金,於是低價將這批組件銷售出去,以快速回收資金,哪知此舉引發市場雪崩,也出現了歐洲人的圍欄也使用中國光伏組件的情形。

這是一個可疑插曲,不過符合降價趨勢。近十多年來,尤其是從2018年“五三〇”取消政府補貼以來,光伏組件的價格已經下降近90%,光伏發電的度電成本,已經低於火電,與水電接近。這是光伏企業一直處於自由市場競爭狀態的結果。

有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出現產能過剩並不奇怪。退一步說,現如今,中國還有多少行業沒有產能過剩?但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透露出一些詭秘。

在光伏產業的熱潮之中,出現很多跨界進入者不奇怪,希望短期套利的資本也摩拳擦掌。

鄙人曾見過有一撥專做短線炒作的資本玩家聚在一起,拼湊幾個億,控股一家上市公司,借殼進入某光伏項目,結果投資協議簽了,公告發了,聲稱有15個GW的投資計劃,但股價卻沒有像其他光伏公司一樣應聲而漲,過了幾個月,這幾個資本玩家作鳥獸散。

顯然,這15個GW是進入了產能統計的。因此,在出現產能過剩的前提下,具體過剩到什麼程度,是哪一類產品過剩,大概沒人說得清楚。

通常情況下,產能都是此前一年的計劃,實際出貨量是多少,中間怎麼對榫?即便是正常生產的光伏企業,哪怕是上市公司,其實際出貨量是多少,庫存多少,恐怕也是商業機密。更不必說還有真做、假做和半真半假做等複雜情形,教人難辨真僞。進行統計的新能源協會和媒體,又能瞭解到多少不可公開的信息?

利潤是商人最敏感的神經,各有各的判斷和盤算,雞有雞路,鴨有鴨路。過剩的產能如何化解,落後的產能如何出清,最終是市場說了算,而一切可交易的商品,最終都會均值迴歸。

光伏產業到底還有沒有機會?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光伏產能過剩庫存增加,與整體經濟形勢與國際局勢息息相關。

中國是最近二三十年用電量增長最快的經濟體,東部地區一直是用電大戶,也普遍缺電,特別是夏天,拉閘限電更是家常便飯。不僅拉閘限電,工商業用電的電價更高。既要發展經濟,又要防治大氣污染,發展光伏產業就有了很大的空間。

但最近幾年,隨着東部地區製造業陸續外遷,用電緊張狀況幾乎不復存在,再加上部分企業停工停產,過去一到夏天就拉閘限電的情形消失不見了。電力供求變化變化,影響了光伏電站的建造熱情,進而影響到上游的組件銷售。

中國長期以來是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爲全世界匹配產能是許多產品的思維自覺。但由於這幾年國際局勢變化,中國部分產品在國外的銷售磕磕碰碰,光伏組件的出口也不例外,譬如美國市場形同關閉,歐洲市場也不時遇到威脅言論。

即便遇到這些不利因素,但由於光伏組件價格下跌,下游電站收益加大,裝機量已有顯著放量,及後幾年出現TW(等於1000GW)級的年裝機量不是不可能,而如果看看全球包括中國的用電量變化和應對前景,這個產業的長足發展還是可期待的。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發電總量最大的國家,人均用電量約6500多度。但與氣候條件比較接近的美國人均用電量12700多度相比,仍有近一倍差距。從電力消費的結構來說,中國人均用電的大頭是生產製造,美國的消費大頭是商業和居民用電。而在中國臺灣,人均用電量也達到11000多度。

以此爲參照,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中國的人均和總的用電量,哪怕是傳統意義上,必將還有大幅攀升空間。

新的應用場景在不斷出現。

在AI時代,不僅各種數據中心是用電大戶,各種AI所驅動的設備,無一不靠電力。

隨着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光伏發電也將逐漸成爲電網之外的關鍵備份。作爲水電大省的四川,2022年的夏季,水力發電只有平常年份的一半左右,甚至需要外省市倒輸電力。

高溫天氣缺乏降溫措施,使一些農村地區體弱多病的老人不幸病故,如果此時一個家庭有一些光伏板,就可以帶動空調電風扇,實現消暑降溫,平安度夏。

在國際上,即便不考慮發達國家,東南亞正在成爲全球新的製造業中心,利用特高壓向東南亞輸送電力也不是不能考慮。實際上,廣西現在每個月向越南輸電3000萬度。南亞的印度在未來二三十年也可能崛起爲製造業大國,但其電力緊缺顯而易見。

在長期缺電的廣大非洲地區,電力和電網建設困難。中東地區的沙漠綠洲生活,汽柴油發電既不安靜也不環保。

在地區衝突越發頻繁的背景下,電網總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民用設施之一。而光伏發電無疑是最佳備份。

從最遠的遠景來看,隨着“大航天時代”的來臨,能源問題也是必須突破的瓶頸。

所有這些顯而易見已經和即將攀升的需求,在可見的未來,不得不由分佈式或集中式光伏發電或風電來填補。

中國大江大河的水電已經開發到極致;火電在雙碳目標之下,相對空間正在被壓縮;核電的成本不低,且佈局上多處於沿海地帶,環保和安全是個很高的門檻;受控核聚變雖然不時傳來研發的好消息,但產業化的路途還很遙遠。

唯一可以依仗的,恐怕就只剩下光伏和風電了。中國西部青藏高原和新疆內蒙高質量的光照資源,在過去價值很低,在電力需求持續增長背景下,這些人跡罕至的地方正在炙手可熱。

這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大背景,當然面臨着很多困局,大到國內經濟持續增長,民衆收入持續提升,國際和周邊投資和貿易環境的改善。具體到行業周邊,還有諸如特高壓輸電網絡的相對完備等等;具體到行業內部,還沒有出現能夠穩定使用10年以上的“終結”技術,儲能技術還需較大突破,等等。

但你不能說,等這些改善了再說。能源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總是一個領域帶動另一個領域逐步完成的。畢竟,科研人員有科研人員的本份,產業界有產業界的本份,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本份。在商業活動上,基本上沒有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的空間和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