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後疫情時代 智慧醫院商機可期

因全球疫情而加速成長的醫療產業智慧化,將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及居家,民衆體驗後的接受度大增,成爲遠距醫療照護領域產品及服務持續發展成功之關鍵因素。圖/freepik

(更多產業分析請掃QR Code)

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重創各國經濟,卻催化遠距醫療、行動照護等智慧醫院市場快速成長。根據Verified Market Research報告指出,全球智慧醫院市場規模於2021年約369.9億美元,預估至2030年可成長至2,401億美元,2023至2030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可達23.1%。其中北美地區仍被預期成爲主導市場,而亞太區域則具快速擴張潛力。

由於醫療產業提供對生命及健康的照護服務,性質不同於一般服務產業。醫療產業因有多元化專業人才分工但又屬於人力密集,病患直接參與醫療服務的過程,消費的當下同時生產,而服務內容針對個人量身打造,有專家學者對此特性稱爲「不可轉售性的服務」。且因疾病發展不可預測的變數,醫療供給者不易預測供給的量及具體項目,具有較高不確定性及高風險。然而,隨着科技進步,逐漸翻轉醫療機構既有模式,例如:在遠距醫療的協助下,病患在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不需處於同一個空間。透過AI(人工智慧)分析,讓疾病發生與發展的預測具有更多科學參考意義。然而,不變的是醫療產業本質對專業度與精確度之高度要求,也促使醫院內部主導建置智慧醫院的發展機制。

■數位科技輔助流程再造,

取代繁複人工作業

目前臺灣的智慧醫療運用於醫院場域多元發展,各醫療機構因流程、規模大小、資金來源等條件差異及待解決問題與發展動機不同,而影響到發展重點與策略藍圖。

傳統上,醫院內部的醫療流程,多是倚靠衆多標準作業流程與專業人力工時所完成,然而隨醫療需求增加、醫院規模成長,業務繁忙成爲醫院工作人員的常態。因此,透過科技輔助精簡流程進而減少高重複性人工作業,成爲醫療機構投資智慧化建置的重要動機。

依循就醫流程,從就醫的開端就能看到數位化科技在醫療產業已相當普及。相關設備與系統輔助,不僅緩解以往繁複行政流程之人力及空間成本,更大幅擴充服務範圍及提高便利性。行動掛號App、互動式服務裝置、多元化繳費平臺,可輔助以往人力密集的行政作業,儼然已成爲國內醫療機構標準配備;更進一步,引進智慧化的互動客服及諮詢系統,更跳脫以往僅限機構上班時段才能提供面對面或電話服務的侷限,服務延長爲全年無休,卻不增加過多人工負荷。

目前,門診後若需進一步檢查、檢驗及領藥,將同樣具有如數位影像技術、行動量測裝置及物聯網技術等智慧醫院科技輔助,以提升流程之效率與效益。針對藥師面臨大量處方籤、多程序辨識及長時間工作,容易造成視覺疲勞等長久困境,多家醫院已引進智慧藥櫃搭配閉環式管理系統予以改善,有助於縮短藥品供應的距離,加強藥品取用管理,進而降低候藥時間與降低潛在用藥的風險。

■延伸醫療服務至社區及居家

因應資訊時代及智慧醫療趨勢,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於2022年進行重大修改,在衛福部修法後,醫院可採用雲端服務進行電子病歷的資料處理,再加上通訊診療辦法同步修改,使適用範圍更廣泛,被視爲遠距醫療及雲端醫療資訊發展的重要突破。

遠距醫療需求也帶動視訊門診設備、軟體、遠端監測系統、穿戴式裝置及雲端資料交換機制等產品急速發展,突破傳統醫療作業流程,發揮醫療專業人才價值,不因時空限制而分配不均或閒置,帶給民衆全新的就醫體驗。以社會福利角度而言,城鄉差異及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偏鄉就醫便利性,而遠距醫療發展帶予偏鄉民衆更多友善。其中遠距會診由醫院專科醫師線上參與共同診療,讓偏鄉醫師不再孤軍奮戰,或受本身專長領域所限制,更能提高診斷完整性。

遠距醫療若能結合行動裝置也將創造醫療產業及健康產業商機,大至醫療行動車,小至個人化穿戴裝置,例如:Apple Watch、Fitbit智慧手環、Alivecor可攜帶式心律監測器、及居家睡眠監測裝置、智能感測墊等產品,均爲協助個人健康管理之良好輔助工具。

智慧醫院建置常見由內部主導發起,對機構而言短期不易有顯著營收成長,但長期而言,透過持續改善流程與人員工作負荷進而提升效率與品質,帶來更節省及更具量能的好處。更重要的是,作業執行當下持續系統性及標準化資料蒐集,將成爲發展AI醫療重要的基礎。

因全球疫情而加速成長的醫療產業智慧化,將醫療服務延伸至社區及居家,民衆體驗後的接受度大增,成爲遠距醫療照護領域產品及服務持續發展成功之關鍵因素。因此,可預見醫院未來的需求端不限親自來到醫院的就醫民衆,而是來源更廣泛的使用者,於此同時相關連結系統與平臺、完善互通環境以及使用者終端裝置等因應產品或服務,均將成爲各相關廠商投入發展之重要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