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71型來了! 「 6大QA」快速理解對抗腸病毒招數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降低感染機會。報系資料照

腸病毒71型已一年半未在國內監測到,但今年從3月中旬公佈首見2例以來,已累計4例71型輕症個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顯示病毒已陸續在社區出現活動,是個警訊。

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型爲多,同時有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活動。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累計1例,爲感染腸病毒D68型;去年累計3例,分別2例感染克沙奇A2型及1例感染腸病毒D68型,其中1例死亡,爲感染D68型。

Q1:什麼是腸病毒?

腸病毒感染是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並非是單一的病毒,而是指一羣病毒,包含小兒麻痹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爲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目前小兒麻痹病毒已在臺灣根除,因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感染腸病毒痊癒後,只會對該次感染型別的病毒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

別以爲腸病毒專屬於「幼兒」,成人也會感染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降低感染機會。

Q2:容易引起重症腸病毒類型?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腸病毒71型和D68型都是容易容易侵犯神經系統的腸病毒。

據疾管署資料,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尤其5歲以下的幼兒是重症高危險羣。

腸病毒71型是在1969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當時引起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

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也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此型別最早於1962年時在美國加州流行疫情中被分離出來,2014年以前並非常見的腸病毒型別。

此外,克沙奇B型病毒及伊科病毒主要威脅新生兒,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

Q3:腸病毒容易在哪裡感染?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腸胃道,如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如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或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孩童感染腸病毒以家中和學校、幼兒園等兩大途徑最多。

Q4:酒精洗手有效嗎?

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都無法殺死腸病毒,因此應用「肥皂」勤洗手。

消毒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一般環境消毒使用的消毒水濃度爲500ppm,意即用8瓶1250 毫升寶特瓶的清水,加入100毫升的漂白水。

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爲1000 ppm,也就是8瓶1250毫升寶特瓶的清水,加入200毫升的漂白水。用消毒水擦拭完畢後,要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纔算完成消毒步驟。

Q5:得了腸病毒會有什麼症狀?怎樣算重症徵兆?

感染後通常3至5天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牀症狀或臨牀症狀極爲輕微,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成人感染的症狀通常並不明顯,常見症狀如類似感冒症狀,小朋友典型症狀爲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約7至10天。

5歲以下嬰幼兒爲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羣,感染腸病毒一週內,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痹、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只要有任何一個症狀,就可能是併發重症的前兆,要儘快帶至大醫院就醫。

Q6:今年會出現腸病毒流行疫情?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可能因新冠肺炎防疫鬆綁,民衆戴口罩、洗手等習慣逐漸鬆懈,加上出遊活動增加,今年出現腸病毒流行的可能性大增。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預期今年6、7月可能出現腸病毒流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