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之外》|每日一書
《長城之外》,作者:(美)竇德士,譯者:陳佳臻,版本:天地出版社 2024年3月
推薦理由:
1449年,中秋,22歲的明英宗經歷了人生中最驚險的一次歷險。這位躊躇滿志御駕親征的年輕皇帝,在土木堡與瓦剌大軍對戰,他所率領的明朝大軍遭遇毀滅性打擊,自己也淪爲囚俘。在後世衆多史學家眼中,土木堡之變是一個關鍵性標誌,象徵着大明王朝北境邊防政策的嚴重失策,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場總體性的潰敗。這個結論當然符合那種將重大歷史事件當作歷史主體的歷史觀念,彷彿唯有這樣的重大事件才足以左右歷史的走向,對歷史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如果將歷史比作一座長城的話,那麼土木堡之變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固然是烽火臺一樣的存在,在關鍵時刻明火放煙引人注目。但歷史的絕大部分,則是將一座座烽火臺連接起來的連綿不絕的城牆。
竇德士的《長城之外》所展現的,正是這樣一座由連綿城牆與烽火臺共同組成的歷史長城。當真正站在這座長城上,纔會發現,土木堡之變這樣所謂標誌性的重要事件,也不過是衆多歷史因果鏈條中的一環。以此向前,可以看到自明朝肇建以來,長城之外的被前元勢力盤踞的北境,就一直是帝國肘腋之患的威脅,帝王親臨北境邊防的御駕親征並非一時興起,而是一個效法祖宗的備邊傳統。英宗的被俘,就像作者所指出的那樣,也不能被過度解讀爲政治肌體惡化的結果,而是一場短暫的危機,因爲無論是被俘的皇帝,還是俘獲他的瓦剌,都不敢置信這個偶然的結果。就像竇德士所指出的那樣,比起所謂的結論,那些慣常被埋藏在結論背後的檔案與文獻所記載的細節,纔是長城上的城磚,堅實地壘砌起綿延的歷史。無論是明朝將元朝勢力驅之向北取而代之的開國,還是土木堡之變,抑或是最終明朝被內外雙重壓力下崩潰的亡國,都是這座歷史長城上的一個個烽火臺,唯有站在上面向四面觀望,纔有可能看到歷史的全貌。
撰文/李陽
編輯/宮子 李永博
校對/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