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持續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
橫斷山脈山高谷深,三江並流途險流湍,薈萃了雄健渾厚的高原風光;
千年古道關鍵樞紐,多元文化交流融匯,沉澱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在藏東明珠這片大地上,昌都各族兒女賡續歷史傳統,譜寫民族團結之歌、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
源遠流長——
融匯多元文化
歷史悠久的茶馬古道,將藏、川、滇與各地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洛隆縣作爲茶馬古道必經之地,各族羣衆在此南來北往。
從洛隆縣城出發,向西行約25公里,便到了碩督鎮。據《洛隆縣誌》記載,清雍正時期,入藏清軍曾有兩千多人在碩督鎮駐紮,後來一些漢族士兵與當地藏族居民結婚生子,民族團結的故事在碩督鎮綿延流傳。
走進碩督鎮,民族團結廣場上兩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映入眼簾。一楊一柳相依而生,相傳這兩棵“團結樹”是碩督鎮第一對藏漢聯姻夫妻所植,數百年來不斷生長,成爲碩督鎮一道靚麗的風景。
“碩督鎮目前有35戶民族團結家庭。村裡不同民族的新人舉行婚禮時,他們都會來到樹下祈福,共盼永結連理。”碩督鎮黨委書記王曉偉向記者介紹道。
而保留至今的獅子舞,則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在碩督鎮,當地百姓將熱巴舞、鍋莊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早年傳入當地的舞獅中,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表演形式——碩督鎮獅子舞。
60多歲的鄧巴阿尼是獅子舞第五代傳承人。“我們將傳承和弘揚好碩督獅子舞藝術,多帶一些學徒,讓獅子舞走出碩督,走出洛隆,走出昌都,讓獅子舞擁有更大的舞臺。”鄧巴阿尼想讓更多人瞭解和認識獅子舞,這也是他堅持的動力。
除了“團結樹”和獅子舞,碩督鎮還保留有大片的清軍墓葬、古城牆等遺址,一些居民家裡珍藏有月餅模具、漢式秤、各式錢幣及藏漢雙語的賬目等;有的家庭保留着做月餅、秋季醃酸菜等傳統,這份特殊情感早已鐫刻在一代又一代碩督人的心中。
心手相牽——
共建幸福家庭
地處214國道上的芒康縣納西民族鄉,是藏東地區唯一的納西族聚居地。這裡有納西族241戶、854人,佔全鄉總人口的17.5%。
同時,納西民族鄉還生活着藏族、漢族、白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羣衆。各族羣衆在這裡繁衍生息、休慼與共,共同建設和美家園。2018年,納西民族鄉被國家民委命名爲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之一。
藏族羣衆毛易是土生土長的納西民族鄉上鹽井村人,他的妻子是納西族。雖然文化習俗並不相同,但他們彼此互相尊重,相親相愛,共同經營着一個幸福的家庭。
毛易很珍惜現在的生活,他說:“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下,我們通過努力,生活過得舒心又安逸。在我們看來,理解包容、互幫互助、團結和睦是過好多元化大家庭的幸福密碼。”
在納西民族鄉,家家戶戶有着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的習慣。大名鼎鼎的“達美擁”葡萄酒正是在這裡誕生。
生產“達美擁”葡萄酒的西藏芒康縣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多年來,公司不僅積極帶領當地羣衆種植葡萄,還吸納周邊各民族羣衆就業,幫助羣衆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該公司總經理曲措說:“公司有藏族、漢族、納西族、彝族、白族等7個民族的員工,平時大家一起努力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各項任務。我們還專門成立了民族團結工作小組,加強各民族員工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推動形成人人促進民族團結、人人爭當民族團結模範的良好氛圍。”
深度融合——
推進創建工作
自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昌都市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對照自治區黨委“四個創建”“四個走在前列”戰略部署,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尊重、攜手奮進的良好局面。
——召開專題學習360餘場次,組織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主題宣講教育活動3000餘場次;
——協調援藏省市和企業加強幫扶協作,累計落實援助資金和物資設備共58.13億元、實施項目1342個;
——實施2023年宣傳教育基層行活動,深入各縣(區)18個基層點位開展表演和宣講,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宣傳活動30場;
一組組數據,是昌都市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工作的成績和寫照。爲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外延,昌都市還堅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工作理念,創新實施“民族團結+”工作模式,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基層黨建、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相結合,先後開展了“民族風采進軍營”“中華文化進校園”“民族團結傳幫帶”“民族團結我先行”等創建活動,使得創建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如今,藏東大地隨處可以看到各族幹部羣衆守望相助的溫馨畫面,隨處可以聽到各族幹部羣衆團結奮鬥的感人故事,各族兒女正攜手奮進,繪就“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