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周邊出現2200萬億噸的異物,月球背面存在什麼秘密?

月球是地球最忠實的夥伴,每天在夜晚向我們播撒銀色的光輝,而且還依靠其引力吸引着大量地外星體,使地球少受隕石的撞擊。同時,由於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月球被潮汐鎖定,始終只有一面向着地球。美國上世紀共實施了6次載人登月,將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但這6次登月,都是在月球的正面實施的。而且,在我國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射之前,所有針對月球發射的探測器也都是對月球的正面進行探測,在很長時間內我們對月球的背面知之甚少,在這種沒有任何信息可以公開的情況下,關於月球背面的諸多猜想,包括一些不切實際的“臆測”(比如外星基地等)甚囂塵上。

2019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登陸的探測器,主要任務是對月球背面的環境以及月球表面和一定深度的月岩進行系統探測和研究。嫦娥四號的降落地點位於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內的一塊平坦區域,這個撞擊坑處在艾特肯盆地,它是太陽系內最爲古老的盆地之一。嫦娥四號成功降落之後,通過中斷衛星轉接信號的方式,將月球背面發現的信息傳輸到地球,地球的指令也以相同的方式反饋給嫦娥四號。

隨着探測的深入,嫦娥四號在馮·卡門撞擊坑內有了重大發現,那就是在隕石坑的下部測出了有一個巨大的“異物”存在,而在此之前,美國NASA通過月球重力數據、月球軌道飛行參數等也估測出了這個“異物”,其覆蓋範圍可以達到4-5萬平方公里,重量或者能夠達到2000多萬億噸,“異物”中可能存在着濃度很高的鐵、鈦等金屬物質,埋藏的深度在300公里左右。由於暫時還無法對這個龐大的“異物”開展采樣監測,其具體的成分還處於未知狀態。

根據科學家們的判斷,這個“異物”的形成有兩個比較大的可能。第一是月球內核中古老的岩漿在逐漸冷卻和凝固過程中形成的,判斷的依據就是採樣監測“異物”的具體組成,如果與月球表面其它岩石的成分基本相同,則意味着是月球自身產生的。

第二個可能就是地外天體撞擊形成的。在40多億年之前,或許有一顆質量較大的小行星與月球發生了猛烈的撞擊,巨大的撞擊力使小行星的外層完全崩解、熔化或者反彈回星際空間,剩餘的金屬內核深深地鑽進了月球岩層之內幾百公里的區域。這種可能性的判斷依據也是通過採樣分析“異物”的組成,如果與月球表面其他岩石的成分差別很大,則意味着來自外部。

因此,對該“異物”的下一步研究重點,將是圍繞着岩石採樣和監測分析來開展,隨着嫦娥四號在月表探測工作的深入,以及今年我國要發射的嫦娥五號對月球開展深入的探測,謎底將會逐漸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