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大陸經濟誰得利
(圖/shutterstock)
中國大陸第二季GDP年增6.3%,這其實已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但仍有媒體以「不如預期」形容,表示中國經濟前景悲觀。只不過該媒體事先未預告預期多少,等中國宣佈後纔講,就未免有「後知之明」。中國3月就宣佈今年經濟目標爲增長5%,媒體自己要估高,然後說「不如預期」,恐怕是自己問題。
事實上,基於美中競爭或者是對中國崛起的焦慮,某些西方媒體包括臺灣特別喜歡登載類似評論,講白一點,就是「唱衰中國」。部分評論誇大、喪失客觀性,甚至淪爲臆測。例如中國5 月青年失業率高達20.8%,但城鎮失業率僅爲5.2%,即有評論質疑數據造假,嘲諷中國「工作1小時及以上即算就業」的定義太誇張。
然而那卻是國際調查失業率的共同標準。例如臺灣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失業率,就規定只要在資料標準周內從事有酬工作,「不管工作時數多少」,都算就業。中國定義並沒有錯。
中國大陸、臺灣,還包括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經濟體,今年出口都大幅衰退,其實與基期效應有關。前兩年美、歐因疫情生產停滯、宅經濟發酵,大量從亞洲進口商品。2021年6月中國大陸以美元計價出口暴增32.2%,2022年6月再年增17.9%,創單月曆史新高。臺灣2022年6月也年增15.2%,同樣創歷史新高。亞洲出口暴增讓航運公司收益一飛沖天,長榮海運股價漲了20倍,員工年終獎金高達45個月。
去年基期高,今年衰退合理。正如瘋狂派對結束,總要回歸正常。這當然對經濟增長有影響,但不宜逕行解讀爲經濟滑坡。
中國端節連假國內旅遊收入僅爲2019年疫情前同期的94.9%,是個值得參考的數據。這表示消費力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無助於解決生產過剩。但這不是因爲中國人沒錢,而是賺了錢存起來或還貸款。去年中國大陸住戶存款暴增17.84兆人民幣,今年第一季再增加9.9兆。如何讓人民更願意掏腰包花錢,是大陸當局要傷腦筋的事。
至於部分媒體關注的城投債與房價下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沒想像那麼大。城投債與地方政府掛勾,本質上算公共債務。中國公共債務雖然可能有隱藏的部分,但整體而言並沒有日本與美國那麼高。今年第一季日本國債佔GDP比例高達264%,美國119%,中國政府槓桿率則爲50.5%。中國大陸的財政紀律還是比較好的。
房地產下跌影響同樣被誇大。中國房市如果要像日本一樣拖垮經濟,必須是長達20年的持續下跌。但那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房價長期下跌的特例。事實上,雖然投資客將囤房賠本殺出,但房價下跌多在2、3、4線城市,北京、上海並未下跌,甚至仍有搶房現象。用「崩盤」描繪中國房地產市場,或富豪紛紛逃離中國,誇大了些。
美國對中國發動地緣政治競爭,中國產業有被空洞化的可能。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開發新的出口市場應戰,能否彌補失去的美國市場,需要觀察。(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