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核酸檢測終止 大批檢測機構將陷入財務危機

圖爲大陸青海西寧市,外賣小哥進行核酸檢測。(中新社資料照片)

常態化核酸檢測終止後,大批檢測機構將陷入財務危機。圖爲北京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後,街頭的核酸檢測亭被吊車移除。(摘自微博)

過去疫情3年間,全中國大陸的核酸檢測點逐漸多得比公廁還隨處可見。做核酸變成「續命」一樣的需求,在這背後,核酸檢測業務的上市公司們紛紛披露超幾十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營收,多家企業成功IPO。但當一切忽然結束,在外界以爲的暴利背後,據界面新聞報導,業內卻有一個相反的共識:核酸檢測企業的業績問題特別是高額的應收帳款問題,將在2023年集中爆發。

冷門行業的爆發

新冠核酸檢測需求的誕生在一夜之間。它最初的設想很簡單——找出每一個病毒。

在2020年之初,想做上核酸檢測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一個人只有出現發熱等症狀,去發熱門診就診才能進行核酸檢測。由於供應量不足,核酸檢測一度成爲武漢疫情防控最初的「難題」。

但到了2021年夏天,核酸檢測已滲透進了人們的生活。從大規模檢測到常態化全員檢測,再到「15分鐘核酸圈」。但人們對於這種滲透感是模糊的,它突然的出現在生活中,並理所應當地成爲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根據大陸全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信息平臺數據,截至2022年5月11日,全大陸共有1.3萬家醫療衛生機構、15.3萬名技術人員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總檢測能力每日近5700萬管。

核酸檢測歸屬於體外診斷(IVD)行業。IVD從技術路線上主要可分爲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核酸檢測屬於其中的分子診斷技術。實際上在疫情前,分子診斷是個複雜且沒什麼存在感的技術。

一位一級市場投資公司人士指出,「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業內基本上認爲分子診斷是一個成本過高且難以推廣的技術,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不能盈利的狀態,也不知道它的前景在哪裡。」

但在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後,分子診斷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應用發展機遇。在不斷增加的「應檢盡檢」需求下,整個產業上下游市場大幅增長。

核酸檢測產業鏈上游主要爲抗原、抗體、酶與輔酶、高分子塑膠耗材廠商及診斷儀器等生產廠商;中游爲樣本採集與保存試劑廠商、核酸提取試劑廠商及試劑生產商;下游爲醫院終端、第三方檢測機構、第三方實驗室等。

其中,上游試劑原材料和檢測設備仍是羅氏、西門子、雅培、Illumina等海外巨頭主導,大陸國產陣營僅有諾維贊、菲鵬生物、華大智造等爲數不多的企業。國內的核酸檢測企業主要還是集中於中游試劑生產以及下游的檢測環節。

根據A股上市公司2022年三季度財報。67家核酸檢測概公司共實現營收2516億元,淨利潤728億元。

其中,迪安診斷與金域醫學代表了線下采樣檢測機構第三方實驗室的現狀。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迪安診斷分別實現營收84.53億元、106.49億元、130.82億元與156.29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3.47億元、8.03億元、11.63億元與24.28億元。同期,金域醫學分別實現營收52.69億元、82.44億元、119.43億元與122.08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4.02億元、15.10億元、22.20億元與24.48億元。

可以看出,雖然核酸檢測大大提升了採樣檢測機構的營收,但實際利潤並不高。

相比採樣檢測,中游試劑生產商們的利潤顯然更大。如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明德生物分別實現營收1.81億元、9.59億元、28.30億元與74.70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4152.58萬元、4.69億元、14.13億元與38.38億元。萬孚生物分別實現營收20.72億元、28.10億元、33.61億元與46.96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3.87億元、6.34億元、6.34億元與12.40億元。凱普生物分別實現營收7.29億元、13.54億元、26.73億元與42.59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1.47億元、3.63億元、8.52億與14.88億元。

其中,達安基因是爲數不多同時涉及上游設備、中游試劑和下游檢測的公司。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達安基因分別實現營收10.98億元、53.41億元、76.64億元與93.35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9218.18萬元、24.49億元、36.18億元與49.11億元。

收不到錢的檢測機構

但隨着常態化核酸檢測戛然而止,各地紛紛宣佈「非必要不核酸」,有投行人士分析認爲,一些核酸檢測公司將因爲2022年的超負荷運轉而將前2年賺的錢都賠回去。

她認爲,從二級市場的角度來看,業績增長給予了核酸檢測概念公司炒作股價的機會。抗體、酶與輔酶、高分子塑膠耗材廠商及診斷儀器等與樣本採集與保存試劑、核酸提取試劑及試劑生產等中上游生產廠商確實賺到了錢,但位於下游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日子可能並沒有那麼好過。

如行業上游主打核酸試劑原料的菲鵬生物,2019年至2021年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爲92.81%、94.02%、88.43%;中游企業中,達安基因在2021年銷售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毛利率也仍達88%;但在下游企業中,金域醫學2021年的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毛利率僅爲47.2%。

實際上,核酸檢測對於一部分位於下游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企業來說是一個不賺錢且費力的業務。實際上,下游的盈利能力和業務規模量是成正比的。因爲新冠檢測試劑在國內早已被納入集採,利潤空間極其有限,只有行業龍頭企業纔有賺錢的能力。

前述投行人士分析,很多做核酸檢測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企業門檻並不高,只要能拿到資質就能運營,但檢測量難以突破,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來賺錢。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行業中大規模的第三方檢測實驗室企業,現在也面臨應收帳款增長過高,可能遭受大額計提減值的風險。以A股爲例,幾家第三方檢測實驗室上市公司的應收帳款比例都出現超大幅度的增長。

截至2021年前三季,金域醫學實現營收122.08億元,其中應收帳款爲74.33億元,佔營業收入60.89%,同比增長66.65%;迪安診斷實現營收156.3億元,其中應收帳款爲107.54億元,佔營業收入68.8%,同比增長76.75%。

與之相比,中上游企業則基本上沒有回款壓力,往往是帳款到了中上游企業纔給下游發貨。

在回款壓力下,已有核酸檢測公司與購買服務方對簿公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11月29日公佈的民事裁定書顯示,北京美因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控告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鎮人民政府及北京市門頭溝區婦幼保健院,要求對方應當按照180元/人次價格的標準向美因公司支付檢測費用。

而體量更小的核酸檢測亭們也開始紛紛低價轉讓,從百度愛採購、閒魚等平臺上發現,有核酸亭商家甚至打出了三、五千元,甚至幾百元的「地板價」轉售,

多家核酸檢測概念上市公司表示,現在不僅面對價格下滑問題,還面臨着業務萎縮風險,會將業務迴歸到疫情前的常態化。

如蘭衛醫學對此表示:「業務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公司在疫情的其他檢測業務就做的很好,會加強除核酸檢測這塊的業務。」達安基因表示,「2022年的業務不會受到影響,2023年還要看具體政策的調整。」華大基因則表示,「核酸檢測不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業務會迴歸到疫情之前的狀態,2022年已經開始調整,像拓展海外的業務之類的」。

實際上,也有公司早開始謀畫退路。2022年11月,達安基因多個檢測試劑降價近7成,開啓後新冠時代的市場價格戰,聖湘生物則接連收購,向多個方向進行業務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