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諷極左體制 筆下柔情又矛盾

作家米蘭‧昆德拉慣以嘲笑和幽默的方式書寫人生。(美聯社)

米蘭.昆德拉去世的消息在兩岸都引起波瀾,而相較之下若說在臺灣是吹皺的池水,在大陸則如水漫金山。自80年代昆德拉的作品出現中譯本,《爲了告別的聚會》(臺譯《賦別曲》)的譯者景凱旋就曾表示:「有個時期,幾乎口必稱昆德拉」。

文學評論家李歐梵於1985年的《外國文學研究》的〈世界文學的兩個見證:南美和東歐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啓發〉,被普遍認爲是向大陸讀者介紹昆德拉的第一篇文章,1987年作家出版社以「作家參考叢書」的方式,推出了韓少功所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臺譯),立即在中國文壇引起轟動,很快掀起了「昆德拉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成爲影響了當代中國文青的精神之書,莫言、王安憶、畢飛宇等作家都專門寫過關於昆德拉的文章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說,自己讀昆德拉的小說是充滿了對極左體制的諷刺,且這種嘲諷能引發中國人的文革記憶,人們很容易對那些描寫心領神會。

在近40年的時間裡,昆德拉在大陸廣爲人知,甚至可說是中國大陸讀者最喜愛的當代外國作家之一。大陸翻譯家餘中先認爲,中國讀者喜歡昆德拉,是喜歡他面對生存的態度,以嘲笑、戲謔、幽默、舉重若輕的方式來書寫人生。作家王安憶則最喜歡昆德拉早期作品《玩笑》,認爲其中有女性纔有的痛苦而溫暖的情感。「在世界的男作家裡,只有昆德拉才具備這樣的柔情和矛盾」。

作爲譯者,韓少功認爲「我們並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們理解中的昆德拉,這對於譯者和讀者來說都一樣。然而種種理解都不會沒有意義。」他也指出,若以爲昆德拉只是政治化的「傷痕」作家,恐怕誤解了他的創作,如果是基於對人類取得自由的責任感,對心靈奧秘的坦誠與嚴肅,對文學鑑賞和創作的探索精進,「那麼昆德拉這位陌生人,值得認識和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