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揭穿賴清德“謀獨媚外”的醜惡嘴臉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9週年紀念日。臺灣光復、迴歸祖國理應是兩岸同胞大書特書、共同慶祝的喜慶之日。島內很對黨派、社會團體也因此紛紛舉辦慶祝活動。然而,在這樣重要的喜慶之日,以“務實臺獨”自居的賴清德,不僅對這麼重要的喜慶日子避而不談,相反,卻蓄意歪曲兩岸歷史,通過歪曲歷史來刻意營造所謂的“民主對抗威權”的虛假敘事,強調臺灣所謂的“獨立史觀”,這些言行一方面確實能反應賴清德“務實臺獨”的真切本質,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其“謀獨媚外”的醜惡嘴臉,理應受到兩岸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唾棄。

臺灣光復標誌着臺灣迴歸祖國,結束了其此前被異族統治和奴役的日子,是臺灣居民身份認同“歸位”的標誌。在光復之前,臺灣先後被荷蘭和日本所奴役,此種奴役,不僅導致國家統一出現裂痕,在臺灣同胞的身份認同上也帶來了歷史傷痛,是臺灣同胞不願面對、不忍心提的歷史疤痕。所幸的是,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最終戰勝了日本侵略者。兩岸同胞共同爭取祖國統一的努力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開羅宣言》規定了臺灣應歸還給中國,正是此種支持的具體表現。《波茨坦公告》第8條在強調《開羅宣言》之規定必將實施前,特意在第5條中強調:如下規定爲日本投降之條件(terms)。“條件”是法律上產生有約束力義務的措辭。通過此措辭,《波茨坦公告》就以法律承諾的形式確認了《開羅宣言》的規定,從而清楚地表明將臺灣歸還中國是日本在法律上需要承擔的義務。日本投降之後,我國軍隊接管了臺灣島,從而在法律上正式完成了臺灣迴歸祖國的程序。因此,臺灣光復不僅完成了臺灣在事實和法律上回歸祖國的過程,而且還證明了臺灣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鐵的事實。

賴清德一直標榜自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作爲“務實的臺獨工作者”,其有三個重要主張,分別是“臺灣已經獨立”,從而不必再宣佈獨立;反對“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主張民主保臺。這三個主張彼此呼應,構成了其“務實臺獨”的重要理論基礎。與陳水扁主張“臺灣地位未定”不同,賴清德一直宣揚“‘中華民國’臺灣是我們的國家”,強調臺灣自身的歷史,並通過渲染臺灣所謂的“民主堡壘”的形象,來達到營造“獨立”的臺灣與大陸同時並存及“民主對抗威權”的對比效果。在這三個主張中,“臺灣已經獨立”是基礎和核心。臺灣“獨立史觀”與“兩岸互不隸屬”是彼此依存、相關支撐的關係。爲了強調和強化此論點,模糊臺灣光復的歷史,無視臺灣已經在法律和事實上正式迴歸祖國就是其必然的選擇。在這方面,儘管賴清德刻意將自己標榜爲“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但同其他“臺獨分子”相比,其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割裂歷史、曲解歷史甚至無視歷史是所有“臺獨分子”的共同特徵,也是“臺獨分子”的必然選擇。一個無視歷史、肆意曲解歷史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不配大陸與其對話。

賴清德不僅肆意無視歷史、曲解歷史,還爲此目的而不惜美化歷史,尤其是臺灣被荷蘭、日本侵略和佔領的歷史。爲了營造臺灣所謂“獨立史觀”,割裂臺灣與大陸間不可分割的關係,賴清德反覆宣揚其殖民史觀,美化荷蘭和日本對臺獨的殖民統治,認爲此種統治促進了臺灣的“獨立”認同。其實,無論是將臺灣的經歷放在中國史還是世界史的背景下考察,臺灣的歷史都是一部反抗侵略和殖民、不斷爭取回歸祖國的歷史。強調臺灣“獨立史觀”,目的就是爲了將臺灣與祖國分割,爲其推動和製造“兩岸分裂”“兩岸彼此互不隸屬”提供基礎和依據。在美化臺灣殖民史觀的過程中,賴清德媚外的醜陋嘴臉已經完全暴露無遺。

爲了推動和兜售“臺灣獨立”,賴清德不僅媚外,還竭力拉攏和勾結境外各種勢力。一方面,賴清德不斷向西方國家兜售臺灣所謂的“民主堡壘”的形象,以“民主”爲由頭在西方陣營不斷秀存在感,另一方面,爲了追求臺灣所謂的“國際空間”,賴清德不惜推動臺灣加入所謂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簡稱IPAC),並推動該聯盟今年在臺灣通過了一份有關2758號決議的示範決議案文,強調第2758號決議並沒有提及臺灣,並沒有涉及臺灣的政治地位等,並建議各國議會以示範決議爲模版,推動所在國議會通過類似決議。此示範案文已經對澳大利亞議會和歐盟議會產生了明顯影響。爲了拉攏境外勢力來爲其“臺獨主張”背書,賴清德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完全沒有底線和下限。

賴清德這樣的人,正是一個無視歷史,爲了自身目的可以隨意曲解歷史,甚至美化被侵略歷史的政客,是一個爲了一己私利而不惜到處逢迎示好、竭力拉攏和勾結境外勢力的卑躬屈膝之徒,這樣的人,不僅是祖國的敵人,也是臺灣和臺灣人民的敵人。在祖國必然統一的大勢面前,這樣的人註定是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