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若:串聯“信息孤島”, 重塑供應鏈
編者按:5月29日,上海市政府發佈《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全力助企紓困、推動復工復產復市。疫情影響之下,各方主體如何打造經濟競爭力?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u003cbr /u003e 人民網上海頻道推出“探尋上海經濟新競爭力系列專訪”,邀請專家學者及企業家一起來談談如何提振經濟信心、助力上海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
6月16日,上海逆勢尋“機”,推出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和智能終端四個“新賽道”的行動方案,爲優化營商環境注入了新動能。疫情影響下,企業如何打造競爭力?未來上海經濟會有哪些機遇和挑戰?爲此,人民網上海頻道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陳方若。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陳方若
視頻製作:顧海民
重塑供應鏈,兼顧效率與韌性
“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位的,是對市場的打擊、對供需雙方的打擊,以及對勞動力的打擊。”陳方若認爲,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來刺激經濟,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落實好“最後一公里”,這一點做得非常正確。
“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之間的連接非常緊密。”陳方若分析,此次上海企業停工,影響的不只是上海區域的企業,“不少國際訂單從中國流到了其他國家。”
雖然是短期訂單的下降,但陳方若擔心,這會成爲一種長期的、影響供應鏈結構的變化——如果一些企業擔心中國未來營商環境的不確定性,其業務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國家。
如何扭轉這種結構性的變化?陳方若建議:
一方面,在供應鏈設計方面做一些思考。如果物流系統能夠保持順暢,整個供應鏈網絡還可以繼續正常運行,這樣對經濟的影響會小一些。此外,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增進人員之間的交流,達到溝通合作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也是區域跟區域之間標準化統一的問題。如上海本輪疫情期間,全域靜態管理後物流中斷,由於掛車標準不一,不少上海本地車輛無法通過接力棒的方式交接外地貨車。貨物只能由原發地的司機,從起點配送到終端。可見,物流的暢通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是相關聯的。物流體系也可以重新思考、重新設計,使得它更有韌性。
再比如,以前的供應鏈設計講究“零庫存”,更強調成本降低或者效率提高,現在卻發現庫存是非常有效的“防火牆”。因此,整個供應鏈是效率與韌性之間的權衡。
雖然本輪上海疫情暴露了很多問題,陳方若相信,未來將是企業復甦、市場復甦的過程,也是營商環境不斷完善的過程。
串聯“信息孤島”,賦能企業及供應鏈
“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只是影響個體,它的影響是疊加在一起的,企業家面臨這樣的環境是非常艱難的。”陳方若說。
上海此次提到的四個“新賽道”的投資促進方案中,三個與線上技術密切相關。陳方若認爲,在某種意義上,說明疫情讓大家意識到了線上工具的重要性,“數字化轉型,可以讓企業在應對疫情不確定性的過程當中更勝一籌。”
如果企業之間都是“信息孤島”,那麼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就會相對較差;如果企業間信息是暢通的,供應鏈是透明的,當某一個地方發生問題了,就可以第一時間應對。
陳方若強調,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應對不確定性,在某種意義上是希望提高管理的效率,積累更多的數據,掌握更多的信息,包括企業本身的信息、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等,這些數據能促進科學的決策,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率,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而且,通過數字化的技術來賦能企業、賦能供應鏈,會使得供應鏈效率更高,韌性更強。
吸引人才的關鍵是機會
“我是2018年回國的,我選擇上海的很重要原因是——我從上海交大畢業,回到母校天經地義。”此外,上海國際化的氛圍、上海生活便利的環境、上海的城市管理、上海的海派文化等,對陳方若而言,極具吸引力。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陳方若認爲,在吸引人才上,生活環境等硬件條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一種人才聚集的需要。當人才達到了一定數量之後,它的人氣就會越旺,就越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
“上海的城市建設,可以說,不輸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陳方若讚歎道。陳方若1985年赴美,2018年回到中國,在美國33年中,在紐約居住了2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工作了25年,除了紐約,美國的其他城市甚至全球不少城市,陳方若都曾去過。
上海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上海多年積累的人才集聚效應。此次因疫情進行封控管理,也是這座2500萬人口的城市從來沒做過的事。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也暴露了城市管理當中很多亟待改進的環節,這些對上海的人才市場存在着影響。
“可能短期來說,人才的流失是會發生的。但我覺得最關鍵一點,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大家選擇一個地方,不只是看硬件或者待遇,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機會,是別的地方可能很難找到的機會。”陳方若認爲,未來把全球優秀的人才吸引到上海來很關鍵的一點是,讓大家覺得上海是人氣很旺的地方,而且充滿了機會。如果能夠做到,上海的人才集聚不是問題。
此外,陳方若強調,吸引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他認爲上海可以學習其他城市,從稅收、子女教育、醫療資源等方面多管齊下,同時增加宣傳的力度,從而吸引全球的人才。
升級“世界工廠”,發揮大學的交流平臺作用
“從國內的環境來看,對企業、市場、人才,從宏觀到微觀各個層面影響都很大,我希望這些影響只是短期的。”陳方若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打好世界工廠保衛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成爲了世界工廠,我們在世界各地看到非常多的產品都是made in China,我們非常驕傲。”在文章中,陳方若指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源於我們的競爭優勢——勞動力人口。
他指出,要保住世界工廠的地位,改革開放非常重要,這是使得中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連接在一起的前提條件,“疫情阻隔了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是不利於世界和諧發展的。我覺得疫情後,我們要儘量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
陳方若非常看好大學的作用——大學之間的交流。大學本身就是一個交流的舞臺,是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平臺,只有交流纔會形成共識。目前,大學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學間的合作交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輻射到世界各國。
陳方若認爲,只要國家不斷努力改善營商環境,使得企業的預期能夠更加穩定、不確定性能夠被降到最低,再通過數字化技術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一定能被保住,而且能不斷升級,最終促使產業、產業生態朝着更高質量的層級去發展。
“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來之不易,所以,改革開放非常重要,國際合作與交流非常重要,營商環境的不斷完善同樣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