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恭/坐下時你是誰,站起時又是誰

物種上相同的人類因不同的因素而分類,以國籍持有區分國民、以財富所得區分貧富、以教育及證照區分專業,但以年齡分類「老人」的意義爲何?一八八○年鐵血宰相俾斯麥明定六十五歲爲退休年齡,其用意是感謝資深國民一生的奉獻,透過退休制度保障老後生活,而這個「退休年齡」也紛紛被沿用爲「老人」的定義,但是,社會去強調特定年齡爲老人的意義何在?

近日有「老人使用健保最多卻貢獻最少」的立論,專家學者都知道,人一生的醫療資源耗用從帳面上看起來是愈老愈多,但真正的決定因素並不是「年齡」,而是「接近死亡的程度」。一個人不管幾歲死亡,一生大半的醫療費用會用在死亡前一年。由於社會進步的結果,長壽成爲普遍的現象,醫療費用自然集中在六十五歲之後。俾斯麥明定退休年齡是因爲社會進步與富裕,感謝爲國家努力一生的國民,而今日的論調卻讓被感謝的一羣國民變成千夫所指,頗有價值錯亂的感覺。

歐洲學者發展「世代正義指數」,進一步比較OECD國家的狀況,以四個面向進行評比,包括「環境與生態永續」、「兒童貧窮」、「兒童公共負債」以及「偏向長者的政策」。其概念是社會整體發展不應有箝制未來世代的現象,所以現在的世代必須重視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讓兒童成長後依然能享有優質的生態環境。此外,兒童成長環境落於貧窮線以下將導致缺乏平等發展的機會,政府應透過補助與政策投資弭平落差。兒童平均揹負國債金額是債留子孫的概念,雖然政府債務與民間債務的概念不應等同視之,但其概念上是在評估政府的財政紀律,確保未來世代的發展機會。最後,公共政策常因投票權的原因而傾向長者,由於兒童沒有投票權,是容易被忽略的沉默羣體,所以國家政策必須顧及對兒童與長者的平衡。

在此評比之下,南韓是OECD國家第二名,可以說是相當具有「世代正義」,但南韓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貧窮率接近五成,老人自殺率高居世界領先羣,其中一個因素便是韓國長者感受到「老人歧視」,加上經濟壓力而難以生活,這樣的社會是我們想像中的世代正義嗎?評比報告中提及瑞典,超高齡的瑞典以有效率的醫療及整合照護體系滿足長者所需,也大量投資在教育與托育等對兒童未來有益的政策,透過政策投資達成世代正義,不是以犧牲某個羣體來達成其世代正義。

健保是社會保險,保險的基本理論便是風險分攤,而所謂「對健保貢獻少」的長者過去已繳交多年健保費,讓當年罹病的人得到治療,而現在他們需要較多的醫療照護,就跟他們過去繳交健保費提供社會整體醫療需求的情境沒有兩樣,難道因爲年齡被政府歸類爲老人就該承擔健保的困境嗎?社會保險除了風險分攤之外,還有世代互助的意義。

健保的困境無可迴避,超高齡社會的挑戰也無可迴避,但人類的集體長壽現象來自於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這些都是過往人類社會未曾遭遇的議題,其所衍生的社會挑戰就該透過新思維的解方因應,以「楢山節考」概念思考並無法解決挑戰,社會也不會更爲圓滿,當代年輕人也要思考被未來的年輕人稱爲對健保貢獻少時,是否符合公平與正義?

(作者爲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