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曉》利益集團在兩岸關係的角色
劉國深等着的《臺灣政治概論》一書認爲,臺灣社會的利益集團,按照阿爾蒙德的劃分方法,可細分爲四種類型:非正規性利益集團、非社團性利益集團、社團性利益集團、機構性利益。
美國和臺灣的利益集團對海峽兩岸的政治穩定的不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教授認爲,川普會繼續對臺軍售,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固然是基於「以臺製陸」的地緣戰略利益考慮,另一方面則會更加註重經濟因素,亦即藉此賺取鉅額的軍火利潤,臺灣作爲美國軍工利益集團的「搖錢樹」和「提款機」的角色會更加凸顯。
又如,由於2008至2016這8年「惠臺」紅利大部分被臺灣的工商利益集團所把持截流,沒能有效分配到臺灣基層民衆,而使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未能起到明顯效果,同時許多綠色經濟集團一面支持民進黨、一面賺取大陸的錢,也產生了很負面的效果。因此大陸一方面需要研擬「精準制導」和「區別對待」的政策來思考如何讓兩岸和平紅利普惠於臺灣民衆,另一方面對綠營執政縣市也已開始實行「經濟迫統」的戰略。
再如,臺灣不同黨派和利益集團不僅相互傾軋和掣肘,產生「爲反對而反對」的「極化」政治和「否決政體」,而且利益集團對臺灣政治人物的影響力很大,進而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
由於容易受到利益集團的壓力,臺灣政治人物的權力的穩固依賴於贊助,且無法保證能夠長期執政,一些政治精英就儘可能快地斂財。在這種類型中,政治人物的腐敗行爲是不穩定的,而且非常貪婪。陳水扁就是典型例子,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曾經引起臺海重大危機。
另外,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作爲傳統型政治人物,他和年輕世代的連接並不深厚,但和地方派系和利益集團之間的連接卻相當深厚。因此他如何儘可能減少利益集團對其的影響,大破大立地打破固有框架,擺脫過去包袱,帶領國民黨重新執政,目前看起來是很困難的。
政治發展是一種穩定而有序的政治變遷,如何保持政治的穩定是一個永久的話題。然而,政黨政治卻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爭奪。利益集團在利益分化與利益組織化的雙向運動中發展起來,利益集團對政治穩定的雙重影響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證明利益集團可以作爲積極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也可以成爲反面的力量造成政治的不穩定。在解決兩岸關係的過程中,如何規制利益集團,促進政治穩定發展,考驗兩岸人民的共同智慧。(作者爲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