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明 | 尋根謁祖:河南周口之旅

作者 陳堯明

金秋十月,秋風送爽,陽光明媚,丹桂飄香。14日至16日,應熱情好客的吉祥會館會長陳虎本家之邀,我們一行五人乘坐高鐵,前往河南周口進行了爲期三天的尋根謁祖之旅。這次旅行,加深了我對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的理解,對陳氏根脈,一本千枝,生生不息,有了新的認知。

一、赴淮陽祭祖

10月15日上午,在周口市淮陽區隆重舉行了“紀念始祖陳胡公誕辰3110週年祭祀大典”。來自全國各地以及馬來西亞等地的陳氏、胡氏宗親代表紛紛組團參加了這一盛事。祭祀大典場面熱烈,盛況空前。我們無錫陳氏一行五人,由我代表在大典上敬獻了花籃。

《史記·陳杞世家》載: “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嬀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諡爲胡公。 ”在《左傳》中也講到: “武王以元女大姬配虞滿而封於陳”。 “滿公幼而聰穎,長而賢達,敦厚仁孝,德聲遐邇”。

嬀滿,舜帝的第三十四代孫,出生於殷紂王七年(公元前1086年)10月15日。由於其父虞閼父擔任周朝的陶正一職,並且父子倆爲周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周武王因此將長女大姬嫁給了嬀滿,並在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封他爲陳國的君主,封地在今天的淮陽。在陳國,嬀滿以謙遜和美德治理國家,推行周朝的禮儀制度,推崇道德教化,建設了堅固的陳城以抵禦外敵,重視農業發展,促進了各行各業的興旺,提倡孝順和廉潔,任用賢能之士,打擊邪惡勢力,樹立了正直的風氣,使得陳國在十二大諸侯國中脫穎而出。

嬀滿於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30年)正月逝世,享年五十六歲,諡號 公,葬於陳地。 據清順治年間《陳州志》記載: “陳胡公墓舊志謂在城東南壕內,因水浸以鐵冶鑄之”,俗稱陳胡公鐵墓。 明朝進士王良臣對胡公墓讚歎道: “巧鑄鐵棺藏水底,光留玉葉照人間。 ”

《詩經·陳風》“宛丘”篇記載: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用現代的文字翻譯就是:

你起舞熱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誠然傾心戀慕,卻不敢存有奢望。

你擊鼓坎坎聲傳,宛丘下歡舞翩然。無論是寒冬炎夏,持鷺羽舞姿美豔。

你擊缶坎坎聲響,歡舞在宛丘道上。無論是寒冬炎夏,持鷺羽舞姿漂亮。

這是那時陳國臣民幸福祥和生活的生動寫照。

陳國曆經胡公嬀滿等二十世的統治,於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七月被楚國兼併,總計存在了568年。胡公的後代在陳國時期形成了六大支脈,其子孫以國名爲姓氏,尊奉陳胡公爲陳姓的始祖,而陳國(今淮陽)則成爲了陳姓的起源地。

胡公後裔還有以諡號爲姓的,即胡姓;有以陳國王族中名人的字爲姓的,如袁姓;有十一世孫陳完因宮庭內亂逃到齊國改得田姓;有被齊景公賜的孫姓等五十多個姓,都尊胡公爲始祖。也就是說,除了陳姓,胡、田、袁、孫等五十多個姓氏在根脈上都是一家親。

我的母親姓陸,她的家族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齊宣王之少子田通。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從此便以陸爲姓。從陳氏到田氏,再到陸氏,這是一脈相承的家族史。由此看來,冥冥之中,一個祖宗,開枝散葉,兩個姓氏,又進了一家門。

在祭祀大典上,我看到了陳雲的題詞: “炎黃子孫,不忘始祖”。 還遇到了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氏宗親會總會副會長陳文國,他英俊瀟灑,得知我來自江蘇無錫後,拉着他美麗的夫人一定要和我合影。 原來他曾在我們無錫新區工作過幾年,對無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微信上對我說: 我們還會再來無錫,想念無錫的美食與美景。

二、謁人祖伏義

10月15日下午,我們順道拜訪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祠堂。進入大門,上方懸掛着“龍師人皇”四個大字,這是宋高宗趙構的題詞。在統天殿,大殿兩旁的對聯寫着“華夏文明之始祖,淮陽伏羲第一人”。

伏羲和女媧的故事,過去我們通常在神話小說中見到,而此次陳虎會長特意邀請了解說員爲我們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伏羲被尊崇爲“三皇”之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伏羲的主要成就涵蓋了多個方面:

一是爲中華文化奠定基礎。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創立了象形文字,這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二是提升了勞動生產率。他結繩爲網,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還教老百姓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禽的由來。

三是變革了婚姻制度。他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爲族外婚,改變了近親結婚,提高了人類的智商,結束了長期以來母氏社會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羣婚狀態。

四是發明樂器與創制曆法。他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此外,他還創制了古代曆法,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

一幅幅磚刻生動形象,配合講解員的娓娓道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伏羲的事蹟與傳說不僅展現了古代人的非凡智慧和創造力,也對後世文化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被尊爲中華人文始祖,其創造的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

熱心的講解員在介紹中提到,當年朱鎔基總理在參觀後,對伏義在淮陽爲中華文明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深感敬佩,打破了他通常不題詞的習慣,揮毫題寫了“羲皇故都”四個大字,並且撥款120萬給地方政府用於修繕工作,強調要妥善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他希望這處遺址能成爲中華文明的閃亮名片,成爲弘揚中華文脈的根基之地,使炎黃子孫永世不忘,代代相傳。

三、訪老子故里

10月16日上午,我們又坐車來到了周口市的鹿邑縣老子故里,祭拜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教思想的創始人老子。

抵達老子故里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於老子廣場上的一座宏偉的石雕,它生動地刻畫了老子慈眉善目、沉穩內斂的形象。石雕下方刻有“天下第一”四個醒目的大字,這應該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出處。

老子被稱爲世界文化名人,他早年求學,曾師從著名賢者商容,學習天文、地理、人文等廣泛知識。 後來商容推薦他到周朝都城拜見博士,進入太學深造,學問大有長進。 商容的“貴柔”以柔克剛的思想對老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老子由於學問淵博,被推薦爲周朝的守藏室室史,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負責管理周朝的館藏典籍。在這期間,他通覽了周朝收藏的著名經典,以博學而聞名於世。由此,他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來拜他爲師,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也曾多次向他問道。

老子的思想貢獻是創立了道教學派,提出了“道法自然”、“無爲而治”、“辯證法”等核心思想。他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傳世之作《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爲而治,不言之教,強調統治者應順應自然規律,不過度干預社會事務。

在修身方面,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他淡泊名利,主張歸隱,晚年騎青牛西行。

在老子的誕生地太清宮,我們看到了唐代高祖武德元年(620年)李淵追認老子爲李姓始祖。 在歷史上共有漢桓帝、魏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梁太祖、宋真宗、宋徽宗等八位帝王蒞臨朝拜老子,現剩有幾塊巨碑記載了唐宋時期皇家出資修繕老子故里的歷史。

除了太清宮,與之東西相望的明道宮是老子聚徒講學傳播天下大道的地方。明道宮內有老君臺、文昌閣、藏經閣,聖泉井等著名的景點。登上33層臺階的老君臺(世傳老子修道成仙,騎青牛飛昇處),我們看到了一位來自外地的老者在寫着天書,這個“天書”對我這個凡人而言,一字不識。

太清宮和明道宮內亭臺樓閣,皆有曲徑迴廊相連,松柏翠綠,奇花異草相互映襯。遊覽老子故里是一次探幽訪道,跨越時空的心靈之旅。

蘇格拉底有經典的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次追根溯源、認祖歸宗之行,讓我在古稀之年對人生有了新的認知和思考。在尋根的過程中,我不僅追溯了家族的歷史,更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厚底蘊。每到一處,無論是歷經歲月滄桑的宗祠,還是那些記載着古聖先賢事蹟的碑文,都讓我肅然起敬,感慨萬千。從江南,到中原,無論我走到哪裡,我的根始終深植於這片古老的土地。而這份來自血脈的召喚和中華文化的魅力,燃起我心中的小小火苗,那是一份傳承的使命,一份傳播的動力。

我希望藉由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尊重我們的傳統文化。而我們每個人終將成爲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賡續中華文明,強韌中華之魂,薪火相傳,永不熄滅。

作者簡介

陳堯明,文化學者,無錫市江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江南文化》雜誌常務副主編,原無錫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

關於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衆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誌。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衆號名片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