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政男/小燈泡媽媽太堅強 被公開化的哀傷過程
▲小燈泡的媽媽說:「發生這種事情後,請抱抱你的家人......」,令人動容。
文/沈政男
臺北內湖殺女童案受害者母親事後反應理性又堅強,值得喝采?太理性,太堅強了,不合常理?難道女性遭遇橫逆只能尖叫昏倒?
這事情不是這樣解讀的。先前有網友問我,對於因流感而死亡的女童其母親之相關作爲有何看法,我在此一併回答。
其實兩件事情剛好相互映照,拚湊了一幅「被公開化的哀傷過程」圖像。
什麼意思?有沒有注意到兩位母親的共通點:都是重度網路與臉書使用者,而且老早將親子互動、兒女成長點滴,以詳實、生動、直接,宛如對着親友訴說日常瑣事的方式,在虛擬世界裡發表,讓衆人周知。
兒女生病了、遇難了,照理說應該沒有心情跟一堆陌生人解釋這、說明那,但科技的發明,改變了公私領域的傳統劃分,因爲網路貼圖貼文如此方便、陌生人的回饋如此迅速大量又直接,於是本來應該屬於極其私密的哀傷過程,也就是伴隨親人走完人生最後旅程,並做出情緒調適的一段心理轉折,通通都被貼上網路,成了被觀看的言行舉止。
這當然不是表演,但人心就是如此,只要有人觀看,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你會想到這樣講、那樣寫以後,網友會怎麼評論,臉友會怎麼留言,甚至雖然明知不應該,卻在這應該懷抱哀痛心情的時刻,對於按贊人數竟也還有一絲絲期待與忐忑。
在這樣的狀況下就產生兩種現象,一是原來不會張貼的圖文影片,也張貼上去了;二是原來不會出現的反應,也出現了。
都不是原來的我。社交媒體可怕在這裡,沒人強迫或偷窺,而是你主動想要被觀看。《楚門的世界》已經不值得任何評論,那被監視的時代已像侏儸紀那麼遙遠,社交媒體改變了人性,讓人們甘願被觀看,連最私密的生活細節也忍不住想要獻出。
心中有被觀看的感覺,言行舉止就會改變,以符合期待。「發生這種事後,請抱抱你的家人……」這一句所謂的理性又堅強的感言,怎麼來的?不就是從高人氣臉書網頁上抽離出來,硬是安插在自己的哀傷反應裡的嗎?
非常在意外界反應到了過頭的程度,纔會一有褒貶,網友怎麼講、立委怎麼挺,就趕緊做出修正發言。有時似乎支持這立場,有時又說不反對那主張,基本上就因太在意網路反映氛圍。
哀傷有一個既定的心理學過程,每一個人都差不多,從震驚、不相信、抗議、氣憤到接納或者沮喪,有人長有人短,但基本上要通過那樣的情緒轉折,幾個禮拜跑不掉。要到昇華的層次,當然需要更久。
事發以後,有人說可能受害女童母親有宗教信仰支持,有人說可能是某某立場團體支持者,甚至是跟某某政黨關係良好,才能講出那麼格局宏大,好像對社會問題素有研究,而且還能瞬間化仇恨爲慈愛的主張。這些猜測都不無道理,但都不能解釋,爲何那麼在意輿論反應。
當網路關注人羣消散,真正的哀傷反應纔要開始。
●作者沈政男,臺大醫學系畢業,雙生涯者(精神科醫師、時事散文家)。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等二十項文學獎,現爲多家媒體專欄作家。本文出自沈政男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