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男人楊利偉背後,女兒早逝,背後女人爲他從教師轉業成資料員

自祖國成立以來,經歷了約70載的風風雨雨,如今的國富民強,大國利器,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近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迅速,投入大量資金和人才,探索太空的奧秘。數年來,我國被送上太空的航天員何其多,最令人銘記於心的便是楊利偉了。他是我國進入太空第一人,38歲便登上太空,他的成功登上太空,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個里程碑。

正如冰心所說:"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衆人往往只看見了宇航員人前的光鮮和榮譽,忽略了爲之奮鬥的過程,艱苦的訓練,不知數的汗水。

在重重壓力下,楊利偉在衆多訓練人員中,脫穎而出,終是爲中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俗話說: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這個背後的女人就是楊利偉的妻子,那麼其現在如何了?

夢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衆所周知,一位宇航員的培養需要大量的資金,正是如此,衆人便"偷換概念"的認爲,一位宇航員的家庭是不錯的,才能夠培養,但一位宇航員的培養是由國家來的。實際上,楊利偉的家庭可以說是比較普通的。

1965年6月21日,出生於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其母親是一名人民教師,父親是一家公司的副經理。楊利偉的飛天夢,便是由小時候便萌發了。由於居住地距離海邊較近,每天都能看到海鷗在藍天與大海之間飛翔,便萌發他的飛天夢。

培養的宇航員,不說要全能,但學識卻是必要的,楊利偉自幼時以來的優異成績便成爲其助力。楊利偉雖不是少年天才,也可以說是自幼聰穎。小學畢業後,便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綏中縣重點中學的尖子班。作爲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自然多向發展,曾多次參加數學等科目競賽,並多次獲獎。

楊利偉的語文也是令人稱讚,小時候一篇作文《我見到了總理》曾入選作文集。如果只有優異的成績,他還無法成爲一名飛行員。年幼時的他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和膽量,如果長此以往,這將成爲他飛天夢的致命傷。幸而,其父早早的發現問題,帶他參加爬山等探險活動,觀看戰爭題材的電視,培養他的膽量與情懷。

讀到高中時,楊利偉的成績依舊突出。1983年,也就是楊利偉正讀高三的時候,空軍招飛人員在當地應屆畢業生中選拔飛行員,從小有一顆飛天夢的楊利偉自然是當仁不讓。積極報名參加,通過層層考覈,篩選,楊利偉於18歲成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學院的一名學員。

於此,楊利偉成爲一名殲擊機飛行員,開始了他漫長而又艱苦的航天訓練路程。

路雖艱苦,有你相伴

一名飛行員、宇航員,不僅有榮譽相伴,更多的是家庭的壓力。漂亮總是給別人看,苦和累總要自己咽。就像軍人,恪守紀律,往往顧大家而舍小家。作爲一名飛行員的家屬,各種壓力也隨之而來。不得不說,楊利偉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位堪稱賢妻良母的女人——張玉梅。

楊利偉的妻子張玉梅,同處一地,與其丈夫楊利偉一般,也是個自幼聰穎穎的女子,學霸配學霸不只是戲說。通過她的刻苦努力考上了錦州師範學院。畢業後,接受分配進入小莊鄉中學,擔任中學教師一職。

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男女伴侶是由媒人介紹,楊利偉夫婦也不例外。也許兩人學識相當,一見如故,便迅速墜入愛河,於1990年喜結連理。結婚後不久,他們便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於上世紀90年代,在一次裁軍中楊利偉所在的部門被裁,從業問題成爲他的首要解決問題。

即使親人勸說,看見戰友的轉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提交申請繼續飛行的決心書,經由審批,轉入另一部門。1992年,楊利偉於新部門就職,由於新部門位置相對偏僻,愛人的工作沒有着落。面對與愛人的分離,張玉梅並無抱怨,以免增加其壓力。

生活的考驗還在繼續。幾個月後,楊利偉夫婦的女兒,不幸病逝,這一重擊使得家庭的幸福氣氛消散不少。打擊之下,楊利偉並沒有放棄自己的飛行事業,忍着內心的悲痛,在炙熱的訓練場訓練。

無聲陪伴,夫唱婦隨

飛行員的訓練無比艱苦,磨練了意志,學習了技能。1996年8月,楊利偉經過重重選拔成爲了一名宇航員。面對丈夫的工作調動,張玉梅也轉戰與丈夫相同的行業,在北京航天城裡工作,成爲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資料員。

由於工作需要,楊利偉曾輾轉多地,飛沙走石的西北,羣山環繞的西南。面對惡劣的環境,她沒有絲毫抱怨。他與楊利偉的工作息息相關,一個天上飛,一個地上憂。慢慢的,發現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他的擔憂,保障後方的穩定。

慢慢的,張玉梅也漸漸地變成了半個"氣象員",會根據一些天氣氣象來判斷是否適合飛機飛行。受丈夫的工作的影響,在她看來,空中飛機的嗡鳴聲是最動聽的音樂。"踏踏實實辦事,老老實實做人",楊利偉謹遵父親的教誨,其妻子也深受他的影響。現在的張玉梅爲部隊特招的資料員,與丈夫的工作相關聯,能夠與之相伴,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我們能夠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中看到他,他也可以說是一位名人。身爲名人,楊利偉承擔着他人所不知的壓力;張玉梅作爲名人的妻子,承擔更大的壓力,家庭照料一力承擔。丈夫在哪裡,她就在哪裡。因爲有愛,所以隱忍,因爲理解,沒有抱怨,只有溫柔相伴。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