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額超500億,揭秘科創板詢價轉讓背後的“套利遊戲”

來源 |環球老虎財經app

作者 |張博然

作爲科創板特有的減持方式,詢價轉讓正逐步獲得市場認可。

2024年6月,科創板公司的股東掀起了“另類”減持小高峰。截至當前,已有8家科創板公司相繼拋出股東詢價轉讓計劃。

僅6月8日,就有瀾起科技、石頭科技、優利德、奧來德四家科創板公司拋出股東詢價轉讓計劃,並在6月18日前全部轉讓完成,合計轉讓價格爲18.38億元。

其中,轉讓規模最大的是瀾起科技,該公司第一大股東中電投控及一致行動人嘉興芯電、第二大英特爾,三方合計轉讓股份的總數爲2511.21萬股,合計減持股份價值11.64億元。

公告顯示,本次瀾起科技的詢價轉讓共有18家受讓方,包括興全基金、諾德基金等知名公募,也有大摩、小摩、瑞銀等機構的參與。

據瞭解,興全基金極爲“熱衷”參與瀾起科技的詢價轉讓,目前,共參與了5次瀾起科技的詢價轉讓,共耗資27.75億元。

興全基金之外,諾德基金、太保資管、高毅資產等機構也是參與詢價轉讓的“常客”。

詢價轉讓高峰來襲

科創板因定位於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技術產業,整體而言估值較高。而較高的估值水平,無形中易激發股東的減持衝動,造成股價波動。

事實上,對於科創板的原始股東,如何合規合理的進行減持、儘可能減少對於市場的衝擊,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從實踐中來看,與大宗交易、集中競價交易相比,有6個月限售期的詢價轉讓確實在一定程度緩釋了市場壓力。

以中微公司爲例,作爲首批解禁的科創板公司之一,與一衆選擇以大宗交易、集中競價方式減持的公司不同,中微公司在解禁後卻選擇了詢價轉讓方式,成爲首家進行詢價轉讓交易的科創板公司。

數據顯示,中微公司發佈轉讓計劃公告後,5個交易日內,股價上漲7.38%;10個交易日內,股價漲幅回落至1.45%。與之相比,同批解禁並宣佈減持的光峰科技5個交易日內跌幅達12.17%;沃爾德5個交易日內的跌幅則爲7.77%。

除了對股價有所支撐外,與其他減持方式相比,詢價轉讓還存在多方面的特點。比如詢價轉讓能夠很好地滿足相關股東的退出要求。詢價轉讓股份的比例不低於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且沒有上限方面的要求,這非常有利於股權投資、風險投資資金的退出。

其次,大宗交易和協議轉讓的詢價對象較爲單一,而詢價轉讓通過證券公司協助,進行詢價定價,需要多家公募基金和券商報價,定價公平性與合理性較高,對機構投資者吸引力較強。

最後,詢價轉讓的博弈空間更大。對受讓方而言,詢價轉讓底價折扣可達70%,較定增更大.

基於以上優勢,詢價轉讓逐漸成爲股權轉讓的新趨勢。

2020年7月2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東以向特定機構投資者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實施細則》正式實施,至今已實行近四年。

作爲實行後的首個完整年度,2021年整個科創板僅有11筆詢價轉讓,成交總金額尚不足67億元。到了2022年,詢價轉讓操作上升至35次,成交金額也達到了147.28億元。2023年趨勢更加明顯,全年詢價轉讓達到41次,成交金額也達到了183.73億元。

或受上市公司減持的監管力度加大的影響,進入2024年後,科創板公司通過詢價轉讓方式轉讓股權的現象更加明顯。截至當前,已經完成了26筆詢價轉讓,此外,還有高凌信息、振華風光、日聯科技這三家公司的詢價轉讓仍在進行中。

綜上,詢價轉讓“登陸”科創板以來,已經爲近百家科創板公司的原始股東提供了轉讓股權“渠道”,累計已完成了118次詢價轉讓,成交總金額達到536.6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深交所發佈了《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6號——創業板上市公司股東詢價和配售方式轉讓股份》。此次新規發佈後,創業板上市公司也可以採用詢價轉讓方式。

這也說明,憑藉“穩定上市公司二級市場股價”、“爲股東提供便捷退出渠道” 等優勢,越來越多的公司股權將會通過詢價轉讓順利“交棒”。

成爲套現最優工具?

不可否認,對於上市公司股東尤其是首發前股東而言,減持一直是“核心需求”,而詢價轉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股東進行減持、資金回籠。

資料顯示,在進行詢價轉讓的相關公司的公告中,其轉讓的原因均歸結爲“自身資金需求”。

從最近一次詢價轉讓的案例來看,奧來德的實控人軒景泉及軒菱憶、李汲璇、長春巨海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轉讓所持624.44萬股,合計約1.31億元。

而在衆多科創板公司的詢價轉讓中,瀾起科技可謂“獨樹一幟”。往前回溯,瀾起科技共有6次通過詢價轉讓方式轉讓股權,合計轉讓16.21%股權,總交易金額達97.99億元,爲當前詢價轉讓次數最多、金額最大的公司。

憑藉詢價轉讓這一“利器”,瀾起科技原始股東得以快速套現。其第一大股東中國電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投控”)所持股權比例從上市之初的15.9%下降至6.15%,第二大股東Intel Capital Corporation(以下簡稱“英特爾”)的持股比例也從10%下降至4.76%。

就在6月8日,瀾起科技剛剛宣佈了詢價轉讓計劃。其第一大股東中電投控及一致行動人嘉興芯電投資合夥企業、第二大股東英特爾,三方合計擬轉讓股份的總數爲2511.21萬股,佔瀾起科技總股本的比例爲2.20%。

僅過去7天,這筆交易就順利完成,18家投資者獲配,最終確認本次詢價轉讓價格爲46.35元/股。照此計算,三方合計減持股份價值11.64億元。

數據顯示,英特爾是在2018年通過增資擴股方式進入瀾起科技的,彼時共計耗資約1.75億美元,拿到了10%的股權,以當前匯率計算,英特爾的入股價格約爲12.49元/股。所以本次詢價轉讓,儘管打了九二折,但英特爾仍可以確認近6.71億元的資本利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衆創投機構通過詢價轉讓摘取上市果實的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小米系”的順爲資本。

今年4月,順爲資本分別以詢價轉讓方式減持了石頭科技和南芯科技。其中,南芯科技確定的轉讓價格爲26.4元/股,爲詢價轉讓定價日收盤價的88%。雖然已有折價,但粗略計算,“小米系”通過此次減持就能盈利近5000萬元。

同月,石頭科技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三大股東順爲資本以詢價轉讓方式減持了石頭科技0.5%的股權,轉讓價格爲323.66元/股,減持總金額達2.13億元。

往前回溯,僅在2023年2月13日至2023年8月12日,順爲資本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石頭科技,減持均價爲288.17元到392.43元,套現總額爲10.14億元。

機構積極“接棒”

有退場者,便有進場者。

由於科創板流通股本較少等原因,二級市場買入會產生較大的衝擊成本,而通過參與詢價轉讓,機構往往能一次買到足額的倉位。所以私募、公募基金、險資、外資機構等機構成爲詢價轉讓的“常駐嘉賓”。

從目前科創板詢價轉讓的受讓方來看,興全基金、富國基金、諾德基金、國泰基金等公募基金頻繁亮相,其中,諾德基金、興全基金參與定增的諾德基金獲配次數最多,是目前參與最積極的公募基金公司。

以瀾起科技的受讓方爲例,資料顯示,瀾起科技的受讓方出現了興全基金、摩根大通、太保資管等實力強勁的機構。其中,興全基金更是參與了5次瀾起科技的詢價轉讓,共耗資27.75億元,拿到了該公司5262.21萬股。

除了公募基金外,一些明星私募和外資也開始“跑步進場”參與詢價轉讓。比如2021年西部超導大股東西安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放棄集中競價或者大宗交易手段,反而採取詢價轉讓的方式減持所持股票。

作爲國內低溫超導線材商業化生產的龍頭企業,詢價轉讓也吸引了衆多投資者入局,參與詢價的機構共有13家,最終確定的受讓方爲高毅資產、UBS AG和富榮基金。

其中,高毅資產受讓800萬股,投資額 4.156億元,持股比例1.81%;UBS AG 受讓80萬 股,投資4156萬元,持股0.18%。

值得一提的是,因“折價”交易,所以參與詢價轉讓的機構也有利於獲得“套利”機會。

比如,參與西部超導詢價轉讓的高毅資產,其受讓價格爲51.95元/股,相比於當時價格折價12.82%,說明入股後,高毅資產就獲得了超5000萬元的浮盈。

此後,西部超導更是打開了上升通道,6個月限售期結束後,西部超導更是來到88.90元/股,漲幅達53.86%。高毅資產也獲得了近3億元的“浮盈”。

再比如,參與5次瀾起科技詢價轉讓的興全基金,以6月21日收盤價計算,興全基金本次以詢價轉讓方式入股瀾起科技已獲得約1.08億元“浮盈”。

此外,從最近一次詢價轉讓的案例來看,以參與奧來德轉讓的太保資管爲例,其還通過詢價轉讓分別受讓了瀾起科技、石頭科技兩家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東股權。目前,太保資管在上述三家公司身上已賬面浮盈接近2600萬元。

總的來看,詢價轉讓不僅爲科創板的原始股東提供了一個合規合理的減持渠道,同時也爲機構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

不過,詢價轉讓並不意味“絕對安全”。以2021年8月芯原股份的詢價轉讓爲例,彼時該公司股價正位於高位,雖然72元/股的轉讓價格已經比實際價格減少近10元,但對於受讓方而言,需要承擔的價格風險仍較高。

事實上,在詢價轉讓後的六個月後,芯原股份的股價已經下降至49.99元/股,期間跌幅達34.06%,一衆受讓機構“浮虧”達4.6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