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逐漸衰落的標誌 尋跡消失的書店

對我來說,書店有着特別的意義——逛書店不僅是我個人的愛好,也是一個美好記憶情結書籍自小就是我排解寂寞的良友,揣着有限的零花錢,在書店一本本挑選與比較,是兒時的一大樂趣。書店的質量,成爲我對一座城市品質的基礎判斷。

網紅書店 米廣弘

上學時學校旁邊的幾家書店亦成爲我的“第二圖書館”。畢竟,作爲囊中羞澀的學生,對於大多數喜歡的書是無力購入的。所以,就只能去書店藉着選書的機會去閱讀。後來,這個方式還讓導師師門中進行了小規模的“推廣”,碩博期間,泡館更是主業,夜讀深讀細讀。逛書店讀書,成爲求學生活中的一大樂趣,直至出版了自己的多部文集,在書店赫然映入大衆眼簾。雖然現在想來,那時偷偷閱讀對實體書店而言確實不太厚道,但卻讓書店大大掙了人氣,且深深地印在我的青春記憶裡——外文書店、黃河書店、塢城書院、得一文化廣場……

再後來,我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儘管網絡已然成爲更便捷的書籍購買渠道,但是實體書店卻依然是我的一個情結。

這些年來,每到一個城市,尋跡書店成爲一大愛好。從南京先鋒書店、上海的思南書局,到廣州購書中心、新概念成都方所,以及北京的中華書局西單圖書大廈單向街等,都留下了我或匆匆或悠閒的時光。或許絕大多數時候,造訪各類書店的核心目標並不一定是購買書籍,而是需要讓自己進入閱讀的狀態,這一狀態不是簡單以研究或獲取知識爲目的的讀書狀態。

漫步於書店的書香之中,隨性地翻閱那些能夠打動自己的書籍,似乎能夠暫時將當下的時空隔離,建構一個溝通曆史與未來的線性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既能夠感受到個體處在浩瀚的知識與文化中的那種渺小,亦能夠讓靈魂浸潤於人類智慧中而得到昇華,這兩種感受形成的張力空間,恰恰構成了閱讀的場域。換句話說,閱讀除了簡單的信息和知識獲取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在這樣一種場域中,找到自身那種本真存在的體驗。就此而言,恐怕一般的電子讀物或網絡購買過程,都很難體驗到。

如今實體書店面臨着經營困境,或倒閉或發起衆籌前景茫然,也引發了實體書店存在必要性的討論。自己去了耶路撒冷後,更覺着當下堪憂,回來發表了文章以色列世界讀書日當情人節過》。

曾經和一位經營閱讀體驗店的好友有過多次交流。在線上書店已經如火如荼的時候,他的閱讀體驗店卻依然以一種不慌不忙的姿態平穩地發展着。我們對於實體書店的未來都抱有同樣的信心,因爲書店的存在不僅僅只是一個商品平臺,而應該彙集閱讀的力量,這種力量既是歷史傳統的傳承,也是面向未來的超越,甚至會通過書店形成一種超越現代性的生活力量,讓人們的生活獲得面向未來的生命力。或許,這能夠成爲當下實體書店找到自身存在感的一個重要線索吧。至少可以相信,關於書店的記憶,恰恰蘊含了書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