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出土迄今體量最大玉龍

昨日,在內蒙古赤峰市舉辦的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紅山文化”命名70週年研討會上,赤峰市敖漢旗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冢考古重大成果公佈。在內蒙古赤峰敖漢旗下窪鎮八旗村北1.5公里處新發現的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出土一件長15.8釐米、寬9.5釐米、厚3釐米的玉龍,是紅山文化百年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玉龍。

據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消息,2023年11月,赤峰市敖漢旗下窪鎮元寶山積石冢被盜,當地文物管理部門上報後,2024年初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經自治區文物局批准,以搶救性考古發掘向國家文物局申請並得以批准。4月底,組隊對該地點及周邊開展調查並進行了勘探。5月正式啓動發掘,截至目前已明確該地點爲一處集墓葬建築與祭祀建築一體的紅山文化遺存,也是目前所知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一處南方北圓、南壇北冢的紅山文化晚期建築遺存。

目前可知北部的圓形積石冢的外冢牆直徑23.5米,晚期積石堆直徑可達28米。冢牆整體保存殘高0.4—2米,爲層層內收的六至七層臺階狀牆體。保存較好的北部牆體處擺放的黑綵帶高體筒形器原位保存,局部還可見擺放在內圈冢界牆上的矮體扁鉢式的筒形器。外圈冢界牆由東西兩側向南延伸時形成直牆,在南部圍成方壇,方壇牆體寬約2.35米。根據保存較好的東部牆體來看,全長約45米,東西間距20.3米,壇內面積約六七百平方米。

紅山文化時期的遺存除了壇冢建築本體外,還發現人骨遺存、墓葬、火燒坑、筒形器坑等。墓葬數量較少,發現有冢牆晚期的碎石堆積中的人骨遺存、外圈冢界牆外的墓葬以及冢內和冢外壇內的墓葬。小型的墓葬爲筒形器覆蓋的豎穴土坑砌石葬。墓葬一般較小,大多爲二次葬,少見隨葬品。豎穴土坑石棺墓,較筒形器墓葬略大,墓室爲石塊壘砌,個別墓頂或墓底也鋪砌石板,隨葬有小件環、璧類玉器。大型墓葬爲臺階狀墓道的豎穴土坑石棺墓,此類墓葬規格較高,隨葬品爲代表墓主人身份的一些特殊玉器。

出土器物以無底筒形器和玉石器爲主,其他也見打製石器、細石葉、蚌貝類及骨器等,生活用陶極少。玉石器此次共計百餘件,種類有環、璧、方璧、璜、斧、鑿、錐、鉞、蠶、蟬、龍以及各類鑽芯、玉料、切割的廢料等。對出土玉器的初步研究發現,祭祀用玉和墓葬內的葬玉存在顯著差異,前者材差且殘但器型豐富,數量較多。而墓葬內用玉則料美工精,不乏重器。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紹,元寶山積石冢發掘的價值意義重大,爲內蒙古自治區目前考古發掘的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的積石冢。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次發現南方北圓、南壇北冢的墓葬兼祭祀爲一體的建築遺存。一次性出土百餘件紅山文化玉器,基本涵蓋了紅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類型,填補了內蒙古地區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出土的玉料、鑽芯、玉器殘件等爲探討紅山文化玉器加工技術、玉料來源與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元寶山積石冢石砌建築遺存,爲深入研究與探索河套地區石城建築技術與藏玉於牆習俗提供了新的線索。

元寶山積石冢壇冢合一的建築本體,冢內積壇內發現的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的大量形制不一的無底筒形器、玉石器、彩陶器、蚌貝器物等,爲深入瞭解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形態、組織管理、人地關係、玉器加工,爲探討紅山古國文明階段禮制文明初步形成、西遼河文化探源以及紅山文化申遺等方面具重要意義。

文/本報記者李鐵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