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屁股易致癌? 專家危「雞」解密

公雞問母雞:「我們的屁股很可怕嗎?」(陳志東攝)

網路瘋傳雞屁股、雞脖子與雞翅膀有危害,專家說:「胡扯!」(陳志東攝)

網路瘋傳雞屁股、雞脖子與雞翅膀有危害,專家說:「胡扯!」(陳志東攝)

網路上三不五時就會流傳:「現代雞都打生長激素與抗生素,這些成分會累積在雞脖、雞腳、雞翅膀與雞屁股,多吃會致癌。」對此一言論,專家的回答簡單明瞭:「胡扯!」

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動物科學博士學位,現任臺灣農業標準學會理事長的王淑音說:「實驗室裡1毫克高純度的生長激素就要美金1萬元,就算再怎麼稀釋,成本也遠高於雞價,根本不可能幫雞打生長激素。」

王淑音表示,確實要幫雞做皮下注射,一定是打脖子,要幫雞做肌肉注射,一定是打翅膀,「但有幫雞打針的必要嗎?」現代雞隻之所以生長快速少病害,主要關鍵在於品種改良、飼料改進與飼養環境改善。預防性的抗生素,美國明年開始會禁打,臺灣還沒規範,但沒有雞農那麼閒,沒事去幫雞一隻只打針,那得花多少人力成本?治療性的抗生素則一定要用,但通常會以投入飼料或飲水方式進行,且一定會重視停藥期,至於生長激素,「別鬧了!」

隨着中元普渡將至,祭拜好兄弟雞隻需求提升,專門從事網路大數據分析的意藍資訊也發現近年網路不停流傳雞隻抗生素、雞屁股致癌等言論,因此邀請王淑音博士,以及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韓柏檉教授、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陳俊榮教授等專家一起爲大家解惑。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陳俊榮教授,針對臺灣網友瘋傳的5大網路危「雞」疑雲,進行公開解密,並教導消費者五招「好雞選擇術」。

一、認明產地標示:選購雞隻的同時須認明產地標示,除能辨別雞隻好壞,若有若方可溯源;二、選擇本地生產:臺灣雞隻的畜養技術與歐洲已不相上下,支持本地產不但兼顧在地消費更縮短食物里程;三、安全監控系統:現在許多場在飼養、電宰等過程皆設有安全管控系統,可防止禁藥、藥物殘留等風險;四、溯源管理:隨食安議題越來越多,現在越來越多大場皆更着重源頭管理,故消費者選購時也可留意是否爲「履歷雞肉」。五、品牌保證:若消費者擔心不知道怎麼辨別,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選購品牌雞肉,政府的把關稽查不但較嚴格,若有任何問題發生時也不怕求償無門!

專家們表示,目前網路流傳的這些言論沒有根據,也提不出所謂致癌物究竟爲何,事實上任何單一食品只要不過量,都不需太過擔心,只要認清產地標示,挑選有CAS或產銷履歷等認證的,通常都沒問題,唯一要擔心的就是別把自己吃太胖。根據統計,目前全臺灣每天銷售的炸雞排高達25萬份,以每份厚度2公分計算,平均一天就要吃掉超過10座臺北101高度的雞排,「太肥了纔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