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原標題: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作者:蘇中興(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

以人才驅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國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科技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本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科技創新最根本的問題是人才問題。新徵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爲指導,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1.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發展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我國和世界發展的歷史新方位,堅持把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科技創新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部署推進一系列重大科技發展和改革舉措,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此背景下,我國創新氛圍更濃、科技人員創新勁頭更足。但也必須看到,我國科技創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仍有一些束縛和羈絆有待清除。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進一步引導全社會更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年輕人爭相創新創業創造,爲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加大對知識產權和原始創新的保護力度,激發企業和人才的原始創新動力。構建全國性的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保護、推廣和交易的信息平臺,爲科技成果的創造、轉讓和轉化提供更加及時精準的供求信息,加快成果對接和轉化。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稅收優惠、科技創新產品政府採購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加快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充分釋放高校、科研院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活力,激發科技人才進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推動技術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爲現實生產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市場爲紐帶,把研究開發、中介服務、風險投資、產品轉化等不同類型的機構鏈接在一起,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政府和市場在推動科技創新中要有所分工,政府主導的重大創新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領域,在應用技術領域需要加大由企業主導的市場化科技創新力度。對具有明確市場應用前景的科技項目,可由核心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加強協同技術攻關。

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整體而言,高水平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應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圍繞國家重點產業和重大戰略需求,以企業爲中心集聚創新資源和人才資源。進一步完善以領軍企業爲主導的產學研合作體系,支持領軍企業牽頭成立科技創新平臺,提高企業對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載力,讓更多優秀科技人才到企業和產業中發揮更大價值。

2.用好用活各類人才,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我國人才總量不斷增長,同時,科研投入不斷增加,科研條件不斷改善。當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要素之一是用好用活人才,讓每位人才都有機會貢獻力量,讓優秀人才能夠在幹事創業中脫穎而出。這樣不僅能吸引和保留人才,而且有利於培養和激勵人才。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和人才發展通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對待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當前,我國對人才的分類評價還有待細化完善,很多領域仍主要用論文這把“尺子”去衡量不同類型不同崗位的人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每一類人才的價值創造方式不同,應該用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去引導各類人才的價值創造。應完善各類人才的發展通道,引領人才在擅長的領域不斷鑽研,追求卓越。給各類人才提供更多的職業選擇和發展機會,比如爲常年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才設立成果轉化工程師、產業工程師等職業發展路徑。

堅持業績導向,讓有爲者有位。判斷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其是否能在本職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一旦脫離了本職崗位的業績來評價人才,就容易出現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現象,不利於幹事創業氛圍的形成,人才對事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也會被削弱。因此,用人主體要主動開展基於業績的人才盤點工作,及時發現並給那些在本職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優秀人才更多機會,通過揭榜掛帥、崗位比武、以賽代評、崗位競聘等措施,讓優秀人才在“賽場”上脫穎而出。

打破論資排輩,讓青年科技人才有機會挑大樑、擔重任、唱主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人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羣體,也是推動創科發展的生力軍”,“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樑、當主角”。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迭代不斷加快,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年齡結構更趨年輕化,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的第一線“冒尖”。如復興號高鐵設計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8歲,北斗衛星核心團隊平均年齡36歲,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很多高科技企業創業者的年齡甚至只有20多歲。因此,要給青年科技人才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充分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建立科學的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長期投入,爲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持續優化科研項目管理,減輕科技人才的事務性負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要持續優化科研項目管理,讓科技人才在被充分信任的環境下開展工作;本着簡單高效、信任監管相結合的原則,打造科研管理示範項目並加以推廣;簡化課題申報、報銷、結項、成果報獎等事項流程,減少科技人才科研業務之外的事務性工作。定好規則、做好服務,完善科學家本位的科研組織體系,賦予科技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權和資源調配權,讓科技人才把時間精力用在科研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上,充分釋放科技人才的價值。

3.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爲各類人才搭建幹事創業的平臺,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只有構建全方位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把科技創新作爲優先選擇的事業,才能更好地實現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技強國戰略。應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集中的科研單位的收入分配製度,設置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技術試驗、成果轉化等不同崗位序列,實施能體現不同崗位價值創造特點的薪酬制度。各類人才可以根據自身特點申請不同的崗位序列,也有機會在不同序列之間切換。打破將薪酬待遇與人才“帽子”簡單掛鉤的做法,以業績貢獻爲主要分配依據,實現向優秀科技人才傾斜,從而激勵人才在各自崗位上創造更多價值。鼓勵科研單位探索和實施績效回溯制度,對若干年後產生技術應用的前期基礎研究給予一定的認可和獎勵。

健全收益分配機制,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高度重視對原始創新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向社會推介具有生產應用前景的知識產權成果,促進科技成果及時轉化。完善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將科技成果轉讓轉化收益以獎金、股權、分紅等形式獎勵給主要完成人和團隊,充分體現對科技人才創新創造價值的認可。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保障和落實產學研合作、企業委託項目、科技入股等智力合作收益分享模式。科研單位要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精神,讓科技分紅、項目分紅、崗位分紅、超額利潤分享等激勵措施真正落地,形成科技人才與科研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良性發展機制。

鼓勵科技人才進行成果孵化,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業熱情。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大量高科技企業得到孵化、成長和壯大,是一個國家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絕大多數科技型企業都是由科技人才孵化出來的,不少企業家本身就是優秀的科技專家。應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選派科研能力強、擁有創新成果的科技人才以各種方式到企業開展科技諮詢、產品開發、成果孵化等服務;建立科技人才多元化評價機制,對於以科技成果轉化爲主要工作的科技人才,職稱晉升可以更多考察其科技成果轉化成績;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設立符合自身需求的成果轉化機構,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社會流動和轉化,在全社會營造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良好氛圍。

在完善市場化激勵機制的同時,注重加強對科技人才的價值觀培育。使科技人才更加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引導科技人才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鼓勵廣大科技人才繼承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胸懷“國之大者”,樹立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通過多種方式增強全社會對科技工作和科技創新的價值認可,對在自主創新關鍵領域做出重要成績的基礎研究人才、高水平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對研發大國重器和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科研團隊進行表彰和宣傳,增強科技工作者的事業心、成就感和榮譽感,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事業。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8日06版)